位于龙岗区大靓华府旁的布曼路于2025年3月开放通行,本应缓解下水径片区的通行压力,但却因车辆违停现象频发而陷入“开车难、停车乱”的尴尬状态。不少市民反映,布曼路两侧长期被车辆占道停车,导致双向四车道被压缩至单向车道。
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办事处在回应奥一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布曼路周边有多个小区、城中村、工业园,区域内规划机动车泊位少,且停车费用高,因此不少当地居民选择将机动车停放于道路两侧的空地;当前已对布曼路乱停放的车辆进行挪移清理,累计清理车辆557台,布曼路已实现双向两车道行驶。
居民吐槽:违停泛滥,一公里路堵半小时
9月下旬,奥一新闻实地走访发现,大靓华府目前尚处于预售阶段,一旁的布曼路现场有四车道,但两侧车道几乎从头到尾停满机动车,仅余中间两条车道部分区域供车辆通行。由于车道狭窄,汽车之间时常剐蹭,高峰时段常出现拥堵场景,有时驾驶员要花半小时才能驶出不到一公里的路段。
附近居民王先生向记者表示,自从今年7月起,其已在民意速办平台投诉三次,“每次答复都是‘已经派人处理’,可第二天车子照样停。”其回忆道,8月在布曼路行驶时,因视线被违停车辆挡住,险些与一辆电动车发生碰撞。
此外,其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翠湖社区曾于7月向周边居民发布过《温馨提示》,通知交警部门7月28日开展违停执法,理由是“布曼路违停车辆大量占道,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然而直至奥一新闻记者走访当天,道路两侧仍停满车辆。
布曼路的一侧为青青家园,这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小区,该小区安保人员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老小区及周边工业园停车需求大,部分居民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公共道路。“现在就是车都没地方停,大家只能挤在布曼路两边。”
布曼路另一侧则是尚未交付的大靓华府项目,以及正在建设的水径学校。奥一新闻记者走访发现,学校施工区域外空旷,但道路两边依旧停满车。该学校的工地保安向记者表示,这条路“修好有一年了,还没正式移交给政府部门”,因此路段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三月份的时候车还不多,后来大家知道没人管,就越停越多。”
在记者离开布曼路时,仍不断有车辆驶入,随意停放在道路两侧。一位路过的外卖骑手无奈地表示:“没人管,大家都来这停,这条路就差没挂‘停车场’的牌子。”
开发商接线人员:车辆乱停放问题已整治
公开信息显示,大靓华府项目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翠湖社区布曼路与水径西路交会处,于2025年4月23日取得预售许可证,开发商为深圳市大靓置地有限公司。
奥一新闻记者检索发现,该项目旁的“布曼路”所处规划线位有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道。该规划道路为市投区建项目,已前期立项。因与地铁25号线共线,需结合25号线二期开发时序进行建设。
为打通断头路,为下水径片区居民南北向通行提供便利,经相关部门协调,由深圳市大靓置地有限公司(大靓华府开发商)全额出资,先行按照临时便道的标准建设布曼路临时通道。该临时便道为双向四车道,沿布曼路规划线位敷设,于2025年2月修建,建成后于2025年3月开放通行。
奥一新闻记者多次致电大靓华府项目开发商,接线工作人员表示,“项目旁的布曼路由公司出资建设,车辆乱停放问题相关部门已于近期进行整治。”当记者多次问及该未移交道路相关情况时,该工作人员以“不方便透露”为由挂断了电话。
据了解,布曼路所在片区属于龙岗下水径城市更新区域。周边既有多年前形成的城中村,如大靓村、石龙坑新村,也有近年来兴起的住宅小区与工业园区,包括华兴工业区、翠枫豪园和正在销售的大靓华府。人口密集、停车位规划不足、停车费用高、道路资源紧张,使这一带成为“人车矛盾”最尖锐的区域之一。
城中村人口密集、工业厂房林立加上新旧住宅混居、规划停车位少,使街巷车流难以消化,违停占道、拥堵成为市民投诉的“常态化”城市顽疾。
街道办:已累计清理车辆557台
针对上述问题,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办事处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当前已对布曼路乱停放车辆进行挪移清理,累计清理车辆557台;同时协调责任单位(大靓置地有限公司),在道路中间以及两侧增设隔离护栏共2700米,布曼路已实现双向两车道行驶。
对于市民反馈布曼路违停反复出现问题,龙岗区吉华街道办表示,该路段车辆乱停放问题反复出现,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是布曼路周边有万科麓城、翠枫豪园、青青家园、尚水天成等多个花园小区,以及石龙坑新村、大靓村、华兴工业区等城中村和工业区,人口稠密,机动车保有量大;大部分小区建设时间较早,规划机动车泊位少,且停车费用高;不少车辆处于长期闲置不用的状态(俗称“两箱油”车辆,即年初来深加一次油,年底离深加一次油)。因此周边不少居民选择将机动车停放于道路两侧的空地。
二是对于尚未移交交通管理部门纳管的道路,无法纳入交警系统开展执法。交警部门的机动车违停执法程序非常严谨,街道曾多次协调区、街交警部门实地查看,尝试是否可以纳入交警系统开展执法,但均无法实施。
三是道路建设方深圳市大靓置地有限公司对于该条临时施工便道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也无法安排足够的人力进行现场管理和劝离乱停放的车辆。
当前,街道已组织水径、翠湖社区工作站在小区居民微信群发送温馨提示,要求居民挪移车辆,对于逾期未挪移的车辆,街道已联合多部门进行挪移清理工作,共出动工作人员42人次、拖车7台,累计清理车辆557台。
此外,街道已协调责任单位(大靓置地有限公司),在道路中间以及两侧增设隔离护栏共2700米。截至10月24日,相关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布曼路已实现双向两车道行驶,道路两侧各有一条非机动车道,供电动自行车和行人通行。街道将持续联动交警部门,并组织工作人员加强实地巡查,确保布曼路临时便道交通安全、顺畅。
专家建议:明确管理机制,避免执法真空
南方民间智库社会矛盾第三方评议中心首席评议专家、律师臧建指出,交警的执法权是法定职权,道路是否完成移交,不影响交警对该道路上违停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权。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交通、交警、工务署等责任部门之间移交滞后或衔接不畅,精细管理缺位是个重要原因。各责任部门之间缺乏高效衔接机制,易出现“都管又都不管”的状况。
以位于龙岗区的布曼路为例,据深圳市交通运输部门介绍,既有未移交的新建、改扩建道路开放交通后,由道路建设单位承担未移交工程内容及各专业设施的维护责任,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城市管理等部门同步介入开展执法;对于临时开通道路的执法责任主体为公安交警,即使道路未移交交通管理部门,交警部门依然可开展执法工作。
而龙岗区吉华街道办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道路建设方深圳市大靓置地有限公司对于该条临时施工便道缺乏有效管理手段,交警部门的机动车违停执法程序非常严谨,对于尚未移交道路,无法纳入交警系统开展执法;街道已多次协调区、街交警部门实地查看,但均无法实施。
建设单位缺乏日常交通管理职责与能力,执法部门又因程序问题难以介入,形成事实上的执法真空。这种真空不仅纵容了违停行为,还可能在市民心中固化“未移交道路可以随意停”的错误认知。
臧建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只要道路已投入公共使用,无论是否完成移交通行,均应视为“道路”,交警依法有权查处违停等违法行为。其指出,对已投入使用但尚未移交道路上的违停行为,交警部门可以依法查处,同时可向道路管理责任主体通报情况,建议其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增设停车管理等设施。
其建议,应尽快建立“短期治乱+长期治本”的治理思路,同时通过“挂图作战”形式加快移交进度,做到有清单、有时限、有问责机制。对于严重超期或推进不力的部门,建议建立移送督办机制,必要时可移交政府督查、审计或国家监察委员会进行问责。与此同时,还需通过绩效考核、联席会议和制度化问责来防止“反复治、治反复”。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员袁方成指出,违停高发与道路移交滞后叠加,核心是制度衔接与治理适应性问题。其分析称,城中村等老旧片区则因历史规划标准低、公共空间有限,长期依赖周边道路作为停车补充,一旦这些道路处于未移交状态,违停现象更易集中爆发。而道路因“身份模糊”长期未能纳入统一管理,客观上成为违法停车的“缓冲池”。
其建议,建立市级层面的“时间表+责任清单”制度,明确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做到有据可查、可追责。已完工但暂缓移交的道路,应明确临时管理机制,避免执法真空。同时,完善法律和执法衔接机制,将未移交道路在特定条件下纳入交警管辖范围,并探索通过临时协议方式授权城管或交警部门进行秩序管理。
此外,其提到,应同步推动停车供给改革,通过共享停车、立体车库等方式解决停车紧张,并将违停治理与道路配套纳入绩效考核和文明城市建设指标,推动多元共治。同时借助媒体和社区渠道向居民解释道路的法律属性和风险,纠正“未移交道路是安全停车点”的误区。
接办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办事处
总体评价:79分
☛ 介入速度:20分
理由:
吉华街道办在接到市民关于布曼路违停问题的投诉后,迅速采取行动,累计清理车辆557台,并在短时间内完成道路整治工作。响应时间快,但前期道路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未能协调多部门遏制违停现象的蔓延,导致问题积累。
☛☛ 处理进度:20分
理由:
街道办在处理过程中,取得了车辆清理、增设隔离护栏等阶段性成果。当前,道路移交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导致违停现象反复出现,清理后违停是否会再次出现依然存疑。
☛☛ 处理效果:19分
理由:
布曼路的通行状况有所改善,但违停现象仍未彻底解决,虽然短期内缓解了交通压力,但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群众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
☛☛☛ 奥一基层治理研究员评价:20分
理由:
吉华街道办在处理布曼路违停问题时,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快速响应能力与较强的执行力,值得点赞,但存在以下改进空间:一是政策工具运用不足,未能有效结合城市更新和交通规划解决停车矛盾;二是资源配置有待优化,道路移交和管理权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导致整治效果难以持续。建议未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停车矛盾,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李姗姗
编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