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惠阳区新圩镇长布村,昔日“厂乱人杂、环境脏乱”的工业老村旧貌已换新颜:“长布一号地块”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现代化厂房整齐排列;拓宽硬化的村道上车流有序,美丽河道旁绿意盎然……凭借“腾笼换鸟”的转型魄力与“产城村人融合”的发展远见,长布村破解了低端产业扎堆、土地碎片化等发展瓶颈,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下,蹚出一条乡村工业从粗放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升级之路。
发展溯源
早期“来者不拒”
低产扎堆、环境脏乱差
“厂多、人多、环境脏乱差”,曾是新圩镇长布村给人的第一印象。
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制造业浪潮奔涌,长布村凭借毗邻深圳的地理红利,率先按下工业发展“快进键”。从2010年起,村庄迅速集聚起400多家企业。该村也因此成为新圩镇规上企业数量最多、工业产值最大的行政村之一。
然而,早期“来者不拒”的发展模式,为日后发展埋下隐患。低端产业扎堆导致工业布局零散,既未能形成集聚辐射效应,还带来了土地碎片化、工业与村庄散乱交织等问题。
其中,8.6万平方米的“长布一号地块”极具代表性。作为村里早期重点工业集聚区,它曾带动长布村及新圩镇经济发展,但随着城乡融合与产业升级提速,逐渐暴露出产值低、能耗高、环保不达标、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更关键的是,该地块区位优越,产业现状却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优质企业需求,成为长布村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经历长期粗放型发展后,长布村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恰逢成功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该村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在促转型、调结构、优布局上精准发力,打响了一场“焕新战”。
“腾笼换鸟”
“长布一号地块”清场
新项目达产预计年税收达4500万元
为改变工业集聚区的落后现状,新圩镇将“长布一号地块”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子项目范围,以《惠州市惠阳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新圩镇单元)》为政策依据,采用“镇村合作+物业返还+货币补偿”的模式开展土地整备工作。
2024年下半年起,“长布一号地块”在完成全面清场改造后,成功引入金吉星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与新型储能设备商贸总部项目。据惠阳区新圩镇长布村党委书记黄东介绍,该项目未来将建成总规模17.13万平方米的智能化供应链示范基地,核心聚焦铁路多式联运与智能物流设备研发制造两大领域。“改造前,该地块入驻企业产值低、土地收益微薄,年租金仅55万元;引入新项目后,仅该地块每年就能带来约400万元的物业收益。新项目达产后,预计年税收可达4500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近6倍的增长。”
“产业要升级,配套必须跟上,否则留不住企业,也引不来员工。”长布村党委副书记李浩深知,“腾笼换鸟”不只是换产业,更要同步升级环境、优化服务。
在基础设施升级上,村庄双管齐下:一方面推进“三线整治”、铺设污水管网、打造1公里“美丽河道”,同步改善工业环境与人居环境;另一方面整治交通秩序、扩建村道——将4条村道从4.5米拓宽至7米并进行硬底化处理,对36米大道等路段进行扩建并铺设人行道,建设羊蹄坑大桥,还投入230万元修缮改造公路、开通深莞惠红色干线长布出入口,大幅提升通行效率。
公共服务优化同样紧跟产业转型步伐。2024年,作为惠阳区两个市级未来社区试点之一,长布村未来社区活动中心正式揭牌,与村党群服务中心、N个便民服务点共同构建“1+1+N”服务体系,为上万名村民及企业员工提供“一站式”服务。
未来规划
“训练基地+产品工厂”
开启新型健身休闲产业模式
“长布一号地块”焕新只是开端。目前,新圩镇已编制完成长布村委会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黄东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5年,村里有3万平方米土地租赁合同到期,6至10年到期面积达25万平方米,只要坚持清退低效产业、引入优质项目,就能稳步迈向新型工业村庄。”
同时,长布村持续推动“三资合同”整改,目前整改率已达70%。截至目前,村委会每年已增收106万元,18个村民小组每年已增收360万元。待整改全面完成后,村委会预计每年可增收130万元,18个村民小组预计每年可增收636万元。
为盘活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丰富企业员工的休闲生活,长布村还规划通过“村企共建”探索发展新路径。村里将引入萨瓦运动项目,打造水上滑板国家训练基地及配套设施,开启“训练基地+产品工厂”的新型健身休闲产业模式;与此同时,还将串联美丽河道、长布水库、鸦鹊水等文旅要素,“连点成线”打造精品观光线路,让产业发展与村民生活、乡村文旅形成良性互动。
近年来,长布村的集体经济实现稳步增长,发展成果获得广泛认可。2024年,作为惠阳区2个市级未来社区建设试点之一,长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80万元,18个村民小组集体总收入更是突破1200万元。
微评
“腾笼”要摒弃收租思维
“换鸟”需有“融产城”远见
长布村的转型核心密码,在于“魄力”与“远见”的结合:一方面,有敢“腾笼”的魄力——摒弃“守着厂房赚租金”的短视思维,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破土地碎片化瓶颈,让低效土地变身“黄金地块”;另一方面,有“融产城”的远见——不搞“单打一”的产业转型,而是同步推进交通、环境、服务、文旅升级,让“产业”与“城市”“乡村”“人”形成良性互动:优质产业带来税收与就业,完善配套留住企业与人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又反哺乡村治理,最终实现“产兴、村美、民富”的闭环。
如今的长布村,已不只是“工业升级样板”,而是以“产城村人融合”的全新姿态,为惠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布经验”。
统筹:刘辉龙 董淑云
采写:南都记者 黎秀敏
摄影:南都记者 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