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在京举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也即将胜利完成。五年来,加速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火热的社交新风尚、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展示出特色之“味”。适逢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开幕在即,南都N视频推出专题策划《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从“味”出发,探寻大湾区的独特韧性、潜力与活力。
从香港高校实验室里成长起来的深圳企业,创新研造出多模态触觉感知的机器人“灵巧手”,现已投入量产;汇聚港深力量,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可加快骨缺损的愈合;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深化粤澳合作,推动类脑智能创新链落地大湾区。
在机器人、类脑智能、医疗材料等前沿领域,大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这正是“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10月下旬,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粤港澳大湾区多家科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听他们讲述了如何锚定前沿趋势,主动拥抱科技“浪潮”,在创新集群“热潮”中释放协同效应,做敢为人先的时代“弄潮儿”。有科创企业负责人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面对奔涌而至的具身智能浪潮,大湾区的科创土壤和营商环境,让创业者更有安全感。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仪式将于11月2日上午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4个城市同步举行。智能机器人等将参与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
“浪潮”:紧跟科创新趋势
从香港薄扶林,到深圳红树林,越来越多的最新医学科研成果,正在应用于临床。
这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科研团队,颇为熟悉的一条“路径”:香港大学位于薄扶林道,而深圳红树林旁就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今年10月,好消息传来:经过近十年研究,研究团队联合深港力量,成功研发一种新型弹性磷酸钙“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可用于骨科手术,以替代传统的自体骨和异体骨移植。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自然通讯》期刊发表。
研究团队带头人、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教授兼伍振民基金教授(骨科生物工程)杨伟国,向南都记者介绍说,该创新骨材料兼具高弹性、高韧性和高强度,能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并加快骨缺损的愈合。
“纳米仿天然骨材料”研究团队成员发布研究成果。
此外,杨伟国指出,研究团队利用弹性磷酸钙纳米仿天然骨材料吸水后体积增大的特性,研发出一种可自动填充骨缺损的弹性微球,有助简化手术流程并提升治疗效率,让更多病患受益。
“这一研究主要在香港大学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展。”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骨科医学中心吴隽博士,是杨伟国的博士生。他介绍道,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取得内地专利,进入临床转化的前期阶段。
对于杨伟国团队而言,他们不仅锚定了仿天然骨材料这一科技前沿趋势,更是在为项目未来的成果转化早早布局,紧跟大湾区协同创新“浪潮”,顺势而为。
香港的科研优势是基础研究的“软引擎”,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则为成果转化提供“硬支撑”。跨越港深两地,吴隽感受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团队获得了来自两地不同方面的支持。
这也是团队选择从港大实验室来到深圳的原因之一。杨伟国向南都记者指出,香港大学与港大医学院,有深厚的科研底蕴,但缺少让研究成果落地的土壤。
与此同时,深圳对科创的支持力度大,且有过硬的技术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医疗产品从科研走到临床,有一个转化的阶段,我觉得将项目放到深圳,有助于将来为团队争取到更好的科创环境与政策支持,加速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所以我们很早就开始布局,把一些可能开展临床转化的项目课题放到深圳。”杨伟国说道。
杨伟国期待,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环境下,这一研发成果能快速落地,“我对我们的成果很有信心。”
“热潮”:孵化企业形成创新集群
各类科研院所也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生根,与高校、企业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10月24日,全球首款搭乘原创类脑算法的类脑智算体“智者一号”正式发布。这是由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下称“广东省智能院”)的两家孵化企业,联合推出的超小型移动智能超算平台。
这一创新突破背后,是研究院多年的科创积累。
四年前,广东省智能院院长张旭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扎根于此,推动类脑智能创新链落地大湾区。张旭对南都记者说道,相较于“科学家”,自己更像是大湾区的“建设者”。
类脑智算体“智者一号”。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定位。“十四五”时期,广东省智能院聚焦类脑智能全链条创新,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西点”的重要科技力量。
从基础研究突破技术壁垒,到孵化企业,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广东省智能院这样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创新集群效应。
在张旭的带领下,广东省智能院继续深化粤澳合作,主动探索“澳门+横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如果不深入澳门社会,如何能够贡献于澳门的发展?”张旭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这正是研究院建设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目标之一。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主线,粤澳两地正共同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让科技在澳门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长起来。”
张旭认为,“广东省智能院在多个领域与澳门协同合作做得非常实在,无论是在人才教育,还是科研项目方面,双方都配合得很好,起到了不错的作用。”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2022年,粤港澳脑智工程中心在澳门注册成立。该中心是广东省智能院为建立国际科技创新网络,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国际化,在澳门设立的脑科学与智能科技前沿交流平台。
目前,该中心已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引进孵化5家脑智科技公司,开展“高密度智能计算及长距离无源散热系统”“脑功能检测与调控技术”等优质项目的成果转化,在大湾区掀起了集群式创新“热潮”。
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离不开人才培养和科研交流。广东省智能院与澳门大学联合成立“澳门大学-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认知与类脑智能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2024年9月,以联合中心为依托,招收的第一批澳门大学-广东省智能院联培学生共计10名已入学。
“粤澳两地各有优势,澳门的国际化是其最明显的优势。两地联动就能将优势发挥得更好,更有力支撑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张旭说道。
“弄潮儿”:前沿产业落地应用
创新集群蓬勃发展,前沿科技产业化突围也取得成效。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再步入市场,一批企业看准了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热土,在此不断探索与开拓。
南都记者日前探访了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戴盟公司”)在一场展览上的展位。在现场,穿戴着戴盟遥操作数据采集设备的工作人员,实时操控人形机器人。机器人随之复现人手动作,并完成搭积木这一精细操作任务。
工作人员实时操控人形机器人。
这家2023年8月才正式运营的初创企业,聚焦于机器人触觉感知与灵巧操作上的创新研究,致力研发高分辨率多模态触觉感知、触觉灵巧手软硬件产品。戴盟公司研发产品让具身机器人可完成抓取、旋拧等高难度任务,精准识别物品尺寸、重量及材质特性等,轻松夹取不同形态物品。
戴盟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段江哗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他告诉南都记者,公司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团队早期在港科大完成视触觉感知技术这一“卡脖子”问题的突破,并将这项技术带到了深圳。
“这是因为初期研究成果从实验室真正走向生产,需要产业上下游的配套,以及资金、人才的融合。”段江哗对南都记者说道,公司决定在深圳设立总部,负责量产产品的研发、制造,以及主要产品的工艺优化等。同时,设立于香港的分公司则作为一个对外窗口,还肩负起下一代新技术的开发工作。
段江哗告诉南都记者,团队在港科大时,更侧重于前沿基础研究、原创技术原理验证等“0-1”的突破;而深圳侧重为企业在“1-100”的产业化过程中提供产业链支撑。
这家初创企业的茁壮成长,正是“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在此实现产业落地应用。
戴盟视触觉夹爪。
“大湾区是充满活力的,拥有完备的智能硬件产业链条、政府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的服务意识、以及青年人才储备。这些‘软件硬件’条件,正是滋养戴盟不断成长的养分。”段江哗感慨道,戴盟机器人是大湾区创新生态的受益者。
在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成果将携手在全球观众面前亮相:“全运广州”小程序的AI导游会根据用户提问推荐旅游体验路线;火炬传递仪式上,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会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的微纳米无电制冷,可帮助志愿者驿站表面降温达15摄氏度……
从紧跟新趋势的医疗材料突破,到形成创新集群的类脑智能产业,再到科创成果转化量产的机器人应用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正以“趋势引领—集群聚合—产业落地”的创新链条,实现科技产业互促双强,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注入强劲动力。
《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
本期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敖银雪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梁子珊
编辑:冯奕然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就是这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