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在京举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也即将胜利完成。五年来,加速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火热的社交新风尚、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展示出特色之“味”。适逢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开幕在即,南都N视频推出专题策划《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从“味”出发,探寻大湾区的独特韧性、潜力与活力。
“舞剧结束时,伴随鼓点出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的字幕,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觉得文化传播真的很有意义。”广州歌舞剧院《醒·狮》总编导王思思仍清晰记得在香港首演时的情景。醒狮作为岭南地区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在这部舞剧“文化走亲”时带来了热烈反响。
不久前在佛山大学举办的一场龙舟赛,也拉近了粤港澳参赛者之间的距离。回溯历史,粤港澳体育交流由来已久,从“球王”李惠堂、“东方美人鱼”杨秀琼的成长轨迹,到如今三地首次承办的十五运会即将开幕,百年来,大湾区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拓展。
无论是文化上的共鸣、体育上的切磋,还是味蕾上的记忆,“十四五”时期,湾区多元文化发展守正创新,在融合中迸发新活力,写下新的注脚,酝酿醇正“湾区味”。正如把面馆从香港开回广州沙湾家乡的何伯对南都N视频记者所说,近年来,大湾区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不变的,则是同根同源的文化精神。
“醇正”:艺术作品的“文化走亲”
舞剧《醒·狮》以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为故事背景,以三元里抗英起义为高潮爆发点,以今日之醒狮人回望先辈的姿态,对百年前历史前尘进行回溯,以此带出醒狮文化生生不息,醒狮气脉代代承传,华夏文化颂扬久远的民族复兴梦圆愿景。
留在王思思记忆里的那一幕,发生在2024年10月。
那时,舞剧《醒·狮》在香港沙田大会堂上演,也是在香港的首次亮相。“整个剧院里座无虚席。”王思思回忆道。
香港观众体验舞剧《醒·狮》道具。
“有港澳观众已经‘几刷’这部舞剧了。在交流会上,他们拿出我们在广州巡演时候的票说,‘我们已经在广州看过这部剧了。这次能到香港来巡演,我们真的很开心,希望更多人能到现场观看’。”《醒·狮》总编导钱鑫也为这股热情时时感到欣慰。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文化乃至血脉上的。醒狮非常具有岭南特色,在剧中我们也体现了传承和影响力。” 钱鑫告诉南都记者,《醒·狮》从构思到如今展演超300场,已经过去了10年。
2021年,这部舞剧也曾受邀前往澳门参演,并与澳门美高梅携手打造了舞剧《醒狮美高梅》,当中保留最精华的部分及浓厚岭南特色,以实景与虚拟结合的形式,呈现了一种创新的文化表达。
时任广州歌舞剧院院长史前进表示,“这是两地文旅融合的全新突破,以醒狮文化为契机,加强湾区内的文化交流,发挥广州与澳门两地优势,共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实在别具意义。”
《醒狮美高梅》澳门演出现场。
作为中华传统狮舞的一脉,南狮因威武醒目而被称之为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优秀民俗文化集大成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广东,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起舞,代代相传,长盛不衰。醒狮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桥梁远播四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
一部舞剧,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走亲”的重要联结。主演庞冠宇与依力凡告诉南都记者,“几次巡演中,深刻感受到港澳同胞对岭南文化强烈的认同感。”
湾区人文精神正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产生共鸣、守正创新。
“醇厚”:体育精神的交流传承
如果说以《醒·狮》为代表的艺术作品,是大湾区的标志性共同记忆,那么体育领域的交流,则更像一种无声的传承。
粤港澳体育合作由来已久,鲜为人知的是,多位体育先驱的运动生涯、人生轨迹,与粤港澳紧密相连。
祖籍广东五华的“球王”李惠堂,自幼喜好足球,曾五次入选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以优异的表现帮助中国足球队蝉联冠军。1936年,他还作为中国足球代表队的队长,参加了柏林奥运会,那一年,足球队队员在香港集中选拔,正是由广东人容启兆赴香港与华南筹备接洽相关事宜。也是在那一届奥运会上,广东籍泳坛女将杨秀琼一展身姿,由此获得“东方美人鱼”的美称,她曾自述,幼时在香港的南华游泳场与游泳结缘。
跨越近一个世纪后,“大湾区人”对这种体育文化的联结有了更深的感受。
“粤港澳三地相邻,文化相通,在体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共同根基。”10月16日,澳门武术运动员李祎告诉南都记者,体育运动历来都是增进情感认同的天然纽带。
作为澳门著名武术运动员,李祎曾在十四运会代表澳门出战,并多次与粤港运动员交流合作,是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武术是咱们中国的传统项目,在世界上也处于顶尖水平,港澳地区的运动员非常乐意前往内地交流学习。”李祎对南都记者说道。
李祎为澳门学生授课。
李祎于2024年退役。如今,她在澳门坊众学校担任体育老师,教年纪较小的孩子们武术,她笑称:教人确实比自己操练还要难!
她说,孩子们对于武术的兴趣和对于体育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非常喜欢武术文化,上课时很认真、积极。”
她认为,这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承,“希望能够让更多人通过学习武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由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开幕在即,李祎带着学生们参与了十五运会宣传片的拍摄。李祎表示,这次拍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体验感,也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这些孩子都特别积极,收集了很多全运会的周边,挂在自己的包上或者放在家里。”
她认为,“学生们从小感受这种体育文化氛围,接触到非常纯粹的体育精神,是非常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为迎接十五运会,10月12日,佛山大学仙溪校区校园里,也开展了一场龙舟比赛。在仙溪湖的碧波之上,鼓声震天,参赛队员们身着不同颜色的赛服,全力划桨,驱动龙舟快速前进。
这场由澳门大学与佛山大学联合举办的“2025粤港澳青年龙舟邀请赛”,邀请了来自粤港澳三地的14支高校代表队,约250名运动员参加。
佛山大学“2025年粤港澳青年龙舟邀请赛”现场。
“龙舟竞渡这一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三地青年的了解与互信,凝聚起同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青春力量。”佛山大学党委书记骆少明在开幕式上表示。
佛山大学龙舟队成员卓泽翰介绍,队伍自九月起便投入系统性高强度训练,每日集训多达三次。在他看来,“龙舟不只是一场速度的比拼,更连系着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也牵动着湾区各兄弟院校之间的情谊纽带。”
“醇香”:同根同源的味蕾记忆
凝聚“大湾区人”的另一种文化力量,无疑来自舌尖。
今年77岁的何伯,和妻子惠姨在广州市番禺区经营着一家牛腩粉面店。1966年,十几岁的何伯去往香港学习烧腊的手艺,随后他在香港开起了自己的店面。在香港扎根54年之后,几年前,何伯决定回到家乡广州番禺沙湾,并在这里延续这个味道。
何伯在店里煮面。
这家店面积不算大,却干净整洁。
10月21日,南都记者在店里看到,柜台后摆放着何伯在香港开店时,与众多TVB艺人前来用餐时的合影,还有一张“家庭友善雇主奖”奖牌。饭点过后的闲暇时间,何伯会在店里播放经典粤语老歌,并随着音乐悠闲地哼唱。
熬牛骨汤、煮卤水、洗牛杂、焯水……每一个步骤都由何伯完成。一位常客告诉南都记者,从这家店开张起,隔三差五就会来光顾,“何伯做的面和其他的店不一样,能吃出食材原本的醇香。我女儿从小就在这里吃,现在她都七岁了。”
惠姨告诉南都记者,“有很多香港人在广州这边工作生活,他们过一段时间就会来我们店里。他们不仅是来吃饭,更多时候就像朋友一样地交流。”
“这几年大湾区的变化太大了。虽然我自己在香港,但我的母亲、太太和女儿都在广州。那时候,从香港回广州全程要差不多十三个小时,现在我一个小时就已经到口岸过关了,真是发展太快、变化太大了!”何伯感叹道。
不变的,是饮食文化上的“同根同源”。何伯说,“香港饮食文化的根在广东,香港很多美食既是香港味道,也是老广的味道。之前有内地的游客来香港,都会专门来我们店里吃一碗粉面。”
店里摆放着何伯在香港开店时的照片和奖牌。
“在香港开店时,有些广州的顾客去国外留学,要在香港转机,每次他们都会来我店里吃一碗云吞面,甚至还会打包速冻的云吞带到国外。我们的云吞最远到过英国伦敦!”
何伯笑道,“中国人都是这样,跑得越远越想家。现在我们把店开回广州,他们又回到广州的店里来吃了。人的味蕾是一生都不会改变的东西,哪怕年纪不断增长,还是会去主动找寻熟悉的味道。”
《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
本期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彭雨欣 实习生 阚泽宇 傅尧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梁子珊
编辑:冯奕然,敖银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就是这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