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瞄准老年人钱财的连环诈骗案,60岁的王女士刷视频过程中认识了某位“风水大师”,从支付3999元学费“深度学习”开始,到被“督导师兄”嘘寒问暖套取家人信息,最终因对方声称其女儿将有“血光之灾”,王女士不惜借款3万元支付“化解之法”。据悉,被该团伙欺骗的老人有1400余人,涉案金额高达4600多万元,围绕老年人权益保护的话题引发热议。
适逢重阳节,各地组织了各类敬老爱老护老的现实关怀与行动,老人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体恤,但类似的关怀与行动不能止于昙花一现,正视老年群体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是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以笔者近年来的实地走访与在地观察,老年人目前面临几个共性问题。
首先,财物容易被骗。除了前面提到的“风水大师”,每到年关,笔者老家总有一些贩卖净水器或按摩仪的不法商贩如期而至,他们的伎俩大同小异,天天跟老人宣讲孝道,对老人体恤有加,今天免费送这个,明天免费送那个,短期内与老人建立良好关系,最后的一天就大肆收割,网上售价为500-600元的物件,他们卖给老人的价格高达2800-3000元。另外,不少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不小心点击了某个链接或某条广告,或因贪便宜的心理作祟,支付了每月2.6元的“防癌险”,不想第二个月手机短信显示被扣款几百块。类似事件,有关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行骗人员,子女要跟老人讲清楚“天上不会掉馅饼”“骗子多半都是先给你一颗糖,然后狠狠宰你一刀”。
其次,太清闲反而不是什么好事。大约十年前,笔者父亲65岁左右,笔者弟弟和笔者围绕父亲是否还要种田起了争执,他的意思是父亲年纪大了,万一有个闪失就不好了,没人照料,我的观点是父亲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得做一点事,做事能让他的身体保持适度活动,更重要的是让他找到存在感,规避他产生“我老了,没啥用了,啥都要靠子女了”的失落感。十年后的今天,我父亲依然种菜、种庄稼、养蜜蜂,精神还算矍铄。于他而言,老有所为是老有所乐的前提。笔者父亲的情况当然不是个例。
另外,还要学会爱自己,这是一门必修课。不少农村老人自己舍不得买东西吃、买东西用,子女邮寄回来的东西也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然后很久之后想起来才去吃或用,结果东西已经过期了,尤其还包括过了期的食品和药品。老人很容易死脑筋,觉得这些东西是子女花了钱的,不能丢,照样吃或用,或背着子女偷偷吃或用,结果是给身体带来风险。笔者认识一位85岁的老人,弥留之际,他从枕头里拿出三万块钱,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人给一万。乡亲们告诉我,老人生前就连两块钱一块的豆腐都舍不得买来吃。一些老人尤其农村老人不懂得享受生活,就知道节俭,节俭了一辈子,因为他们经历了物质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但时代不同了,学会爱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是更重要的事。
年轻人有时间还是要多回家看看老人。孤独是老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回家;小孩马上“小升初”了,得辅导孩子功课,没空回去;也就五天假,回去路上耗一天,来的路上再耗一天,在家呆的时间也就三天,还是算了,不回了。坦白说,这些都是借口,想想小时候父母是如何培养我们的,想想他们一生中吃了多少苦头,就不应该心怀各种小心思——“没时间回”“城里的小家更重要”“回家太折腾了”。孝顺这个事,我的执念是,绝不可止于言语问候,一定得付诸行动,想尽办法回家的次数越多,克服困难回去陪父母的时间越长,就越孝顺。□ 姚华松(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