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App“儿童不宜”,捅破了商业伦理底线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0-29 17:19

据南都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还有家长反映,孩子误触广告后不仅自动下载陌生软件,还遭遇无法关闭的弹窗骚扰。

原本用于儿童启蒙的儿歌平台,竟然成了不良内容的“传送门”。面对争议,宝宝巴士先是以“非会员第三方广告审核难免疏漏”轻描淡写,后虽致歉并承诺“下线全部广告、研发强制拦截功能”,但这场风波暴露的绝非偶然的技术漏洞,而是儿童数字产品领域“流量至上”盈利惯性对儿童权益的深层侵蚀。

宝宝巴士的问题早有征兆。此前就有家长投诉儿童误触该平台黄色广告无法关闭,说明漏洞并非短期存在。广告变现是数字经济行业的常规商业模式,但作为面向幼儿受众的平台,在运营中首先要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此外还应有基本的社会责任自觉。

对儿童而言,这类低俗广告的危害远超“体验不佳”的范畴,自动下载的陌生软件还可能携带恶意程序,威胁设备安全。软色情内容更会冲击尚未形成价值观与判断力的儿童心智,诱导他们对“性”产生扭曲认知。有家长无奈表示“孩子玩一次App,清屏要清半天”,看似琐碎的抱怨背后,是儿童在数字世界中被动接受不良诱导的困境。儿歌App本应传递的纯真与启蒙被低俗露骨内容、隐蔽的诱导下载按钮取代,伤害的不仅是家长对儿童产品的信任,更是孩子对世界的美好认知。

宝宝巴士下线广告、研发拦截功能的应对,充满了“求生欲”,但这仅是企业责任的底线。正如网友们所质疑的,此前的审核机制为何形同虚设?为何要等到家长投诉、舆论发酵才启动整改?答案无非是“成本”与“利益”的权衡:严格审核会增加运营成本,而宽松的监管能换来更多广告收入,在这样的逻辑里,儿童安全成了可妥协的“牺牲品”。

真正守护童年纯净,需要的不是“亡羊补牢”的技术补丁,而是企业对盈利逻辑的彻底重构。宝宝巴士作为覆盖数亿家庭的启蒙品牌,理应率先告别“靠广告赚流量”的路径依赖。可以探索分级会员制,让愿意付费的用户远离广告干扰;也可限定广告类型,杜绝一些明显不符合少儿身心特征的内容,让盈利与儿童保护并行不悖。监管层面,也应该要求儿童产品强制标注广告合作方信息,加强常态化巡查,对违规企业“零容忍”;家长则可通过关闭广告权限、陪伴孩子使用App,构筑起家庭层面的“防护网”。

儿童数字空间的纯净,容不得半分侥幸。儿童产品的底线不是“合法”,而是“敢给自己孩子用”。宝宝巴士的致歉与整改,若不能触及“流量至上”的病根,类似危机迟早会重演。而于监管者与家长而言,唯有持续监督、主动作为,才能让儿歌App真正成为孩子的“成长伙伴”,而非不良内容的“传送门”。毕竟,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马虎与妥协。□ 胡欣红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