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中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超常规”这一提法广受关注。当它被写入“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向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时,其背后所透露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战略紧迫感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加速演进。
一方面,一股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汇集而成的时代浪潮澎湃奔涌,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前沿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全球的创新格局和产业形态,为我们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脱钩断链”暗流涌动。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的关键领域,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技术封锁与战略遏制。这种处境,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也讨不来。
明白了这一点,则“超常规”就不单单是一次政策表述的升级,而是一场直面未来全球科技竞争的深刻动员。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以往依赖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用持续递减,经济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实现根本转变。“超常规”,其本质正在于打破路径依赖,重构创新生态。
这意味着,对于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来说,常规的科研投入模式、分散的研发体系、以短期盈利为导向的企业逻辑已不合时宜,因为其难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
“超常规”,首先是资源配置的超常规。
这就要求打破部门分割、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依托新型举国体制,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标志着国家将统筹科技、教育、产业、财政等多方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攻坚格局。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将加大长期稳定投入,为原始创新提供持续滋养。
“超常规”也会体现在政策支持上。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创新周期缩短的新趋势,政策必须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财政政策要向重大科技项目倾斜,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放;货币政策要为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长周期的资金支持;产业政策则需强化需求牵引,通过政府采购、首台(套)应用等机制,为国产高端装备打开市场空间。
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以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建立容错机制,鼓励“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也是“超常规”的应有之义。
可以预见,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有序推动,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未来五年,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几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全面崛起。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