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产业互补之“甘”:资源和政策优势让更多企业尝到甜头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10-30 11:20
图片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在京举行,“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也即将胜利完成。五年来,加速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火热的社交新风尚、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展示出特色之“味”。适逢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开幕在即,南都N视频推出专题策划《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从“味”出发,探寻大湾区的独特韧性、潜力与活力。

看上去与普通自行车差异不大,但当南都N视频记者一踩上踏板,车子便很快加速起来。这是港资企业广州威华自行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E-bike(电助力自行车),作为大湾区“混血儿”,它的零部件来自珠三角多个城市,并在广州组装而成。十五运会开幕在即,“粤丹友约”绿色广州骑行活动中,该公司产品也惊艳亮相。

这样的产业链协同在大湾区已非常常见。中山小榄制造的一款不锈钢水壶,核心部件来自广州、江门、佛山等城市。企业负责人向南都N视频记者坦言,大湾区城市之间协同合作、优势互补,运输成本低、沟通成本低、质量管控程度高。“从创意到产品最快40天就能完成,这样的效率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持续优化制造业布局,不同城市发挥各自创新研发优势、运营总部密集优势、产业链齐全优势,加强产业对接,提高协作发展水平。越来越多企业共享产业协同互补“同甘”之味,感受供应链优化之“回甘”。如今,随着如“澳药粤做”等创新模式的推进,粤港澳产业链优势互补所带来的“甘润”,也正惠及更多大湾区居民。

同甘:跨城协作、多点布局成为常态

“十五运会开幕在即,我们很乐意推广传播骑行文化,提倡全民健身。”广州威华自行车有限公司(下称“威华公司”)总经理詹喜荣告诉南都记者,10月中旬,威华自行车在“粤丹友约”绿色广州骑行活动中亮相,助力倡导十五运“绿色、开放”理念。 

威华公司创办于1992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进出口一体化的港资背景自行车生产企业,其自行车生产基地位于广州,总部设在香港。

“因为土地面积的关系,香港当时不具备设厂的条件。”在詹喜荣看来,这样的布局便于企业整合利用粤港两地的资源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都市,能更快速获取国际资讯、技术和资源。而大湾区内地城市经过几十年发展,拥有非常成熟的生产制造和配套能力。”

图片

威华自行车在“粤丹友约”绿色广州骑行活动中亮相。

威华公司旗下的重点产品E-bike,是一种在传统自行车基础上增添了电池、电机以及电控系统的新型电助力自行车。

10月23日,詹喜荣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着一台威华E-bike说,“车头产自深圳、惠州,车鞍是佛山的,车架来自东莞和佛山。”

在上下游供应链协作中诞生的威华E-bike,就像是“大湾区混血儿”一样。对于这一生产模式,詹喜荣指出,“地理上的集聚能减少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费用,同时缩短采购周期和产品交付时间,提高供应链的效率。”

随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的推进,威华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不仅尝到了“老树发新枝”创新发展的“甜头”,也体验了多城协作、功能互补的“同甘”之味。

威华产业互补的实践成效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旗下产品已销往全球超40个国家和地区。10月15日,威华公司在广交会展会上带来了自主研发生产的多款电助力自行车。詹喜荣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已经是连续多年参加广交会的“老广交”,产品出口至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2024年,威华E-bike产业链全球总部基地项目在广州南沙穗港智造基地奠基动工,项目年产值预计超10亿元。近期,威华E-bike自行车还成功进入法国政府电助力车补贴名录。

回甘:资源嵌合、供应链优化显优势

这种协同发展带来的“甘甜”正在更多产业领域蔓延。在中山小榄,一把看似普通的水壶,凝聚着大湾区产业链的智慧。

港资企业中山安铂尔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安铂尔公司”)成立于2004年,该公司前身为2001年在香港创建的安博尔品牌,主要产品有电热水壶、电饭煲等。

“公司一开始在东北地区尝试发展时,发现多数不锈钢水壶生产原料及配套部件均来自广东。”安铂尔公司国际营销中心销售总监郑亚平,向南都记者道出将生产基地设在广东中山小榄镇的初衷。

基于广东的产业集群优势,安铂尔公司在小榄镇构建了从产品研发、注塑、五金、玻璃喷涂到总装的全流程生产能力。

图片

中山安铂尔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线。

“在核心部件选择上,我们优选中山本地及广东省内的优质供应商,并与国内外一线品牌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郑亚平告诉南都记者,在电源线、温控器这些核心部件的采购方面,公司的供应商集中在广州、江门、佛山顺德等大湾区城市。

从螺丝、弹簧到转轴等五金小件,这样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公司在成本和供应链管理上获得了明显竞争力。“产品从创意到落地的周期大大缩短,开模时间最快可控制在40天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效率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郑亚平说道。

大湾区资源优势的深度嵌入与整合,使得产品生产周期大幅缩短,竞争力显著提升,让企业市场激烈角逐中,品尝到供应链优化后的绵长“回甘”。

“运输成本低,沟通成本低,质量管控程度高。”郑亚平总结出大湾区城市协同合作的三大优势。在她看来,完善的产业配套、便捷的物流网络和高效的沟通机制,使企业能够在“又快又好又便宜”的方向上持续创新。

郑亚平表示,公司一直在积极开拓东盟、南美国家等海外市场。依托大湾区完善产业链所锻造的成本与质量优势,安铂尔已将其电热水壶等产品成功销往海外市场。

甘润:更多惠企政策正助力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更多畅通粤港澳产业协同互补的惠企政策出台,如同一股“甘泉”滋润着大湾区的企业。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场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深度协作正在上演。

2023年9月,首个“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澳门药品“马交牌千里追风油”从横琴发运,通过两地海关及澳门特区政府药物监督管理局的查验抵达澳门,一周后在澳门面向公众销售。

这是首款获得澳门药监局签发澳门药品跨境“委托制造许可”的产品,由澳门企业——澳门澳邦药厂有限公司,跨境委托粤澳药业有限公司在横琴生产。

10月25日,澳邦药厂有限公司董事及行政总监蔡健华告诉南都记者,这一创新模式的探索始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之后。

图片

“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澳门药品。

自2022年澳门药监局成立,澳门传统外用中成药进入广东省实施简易注册的程序全面启动。“马交牌千里追风油”的横琴生产之路,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先行先试。

令澳邦药厂惊喜的是,在首批生产阶段,横琴生产基地就展现出显著的产能优势——相较于澳门工厂每批次6000至8000瓶的产能规模,在横琴通过系统化生产线布局,单批次产能可提升数倍至十倍多,实现产能的跨越式增长。

“澳门本土产能有限、产业化条件不足的问题得以解决。”蔡健华向南都记者坦言,有了这些实践之后,澳门产品开始朝着精准对接内地需求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优势产品外用中成药方面。

图片

横琴生产基地生产线。

更多优化政策为企业后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十四五”时期出台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

在蔡健华看来,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促进了澳门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更带动了更多澳门医药企业加入。“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澳门监制、澳门监造’模式委托横琴生产后回到澳门销售。” 

就在10月25日结束的第三十届澳门国际投资展览会大健康产业系列论坛上,澳邦药厂与内地药企签署了“澳药粤做”委托生产协议,透过资源和优势的整合互补,推动澳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加速发展。

随着本次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澳邦药厂将有18个产品即将启动注册程序。“预计未来一两年内,进入大湾区市场的澳门产品将超过20个,内地同胞不用出境就可以买到放心澳门药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打造“健康湾区”的政策蓝图,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产业协同实效转化的成果从制造业领域延伸至民生福祉,大湾区产业链深度融合,让这里的企业与居民同享这份“甘润”的喜悦。

《大湾区就是这个味》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

本期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林诗妍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梁子珊

编辑:冯奕然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大湾区就是这个味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