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理念先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校长和教师管理队伍。深圳市福田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区,其“大先生”培养计划赋能工程自2023年启动以来,便以其前瞻的布局、系统的设计和深入的实践,吸引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25年,该工程进入全面深化研究与成果输出的关键阶段,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研修活动正稳步推进,旨在将前期丰富的学习考察经验,系统转化为推动福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
10月24日,112名来自福田区“大先生”培养计划赋能工程的校长、副校长及中层干部齐聚福田中学,开启了第二阶段的专项研修线下工作坊。此次研修活动遵循“理论深潜—研究迭代—成果输出—生态辐射”的路径,旨在对前两年系统培养的成果进行全面检验,更服务于福田区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校长队伍的核心目标——递进式培养出80名未来教育家型校(园)长、卓越副校(园)长,80名未来校(园)长后备干部,以及300名卓越学校(园)基层管理者。
高瞻远瞩:以“十大命题”引领研修方向
福田“大先生”研修的起点,始终紧扣学校办学的真实困惑。早在2023年,福田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巍便为赋能工程学员颁发了聚焦“现代化学校治理、教育变革”等十大核心命题的学习任务书。这份清单涵盖了学校治理、文化建设、育人方式、课程建设、学习方式、综合评价、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减负提质和家校社协同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其目标明确——希望学员们“主动学习,积极践行,对话世界,链接未来”,实现“把问题变课题”“把成果变成效”的飞跃。
此前,该工程已组织学员分赴杭州、南京、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展“浸润式全景化”的跟岗研修。这种“一组一校一方案”的个性化学习模式,让学员们得以深入名校现场,近距离观察、感悟先进地区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智慧,为后续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系统深化:进入成果凝练与辐射推广新阶段
2025年,福田区开展福田区“大先生”培养计划赋能工程专项研修,标志着工程进入成果凝练与辐射推广的新阶段。本年度的研修围绕“理论深潜——研究迭代——成果输出——生态辐射”四个阶段展开,强调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形成标志性成果。
研修安排系统而周密:学员需建立个人数字成长档案,梳理过往积累。聚焦“四个一”成果,每组一份高质量的考察学校案例研究报告、每人一份立足本校实际的学校改进行动方案(力求实现“一校一案”)、每人一篇以“关键事件-深度反思-赋能蜕变”为主线的个人成长叙事、以及一次在区级成果发布会上的学术分享。这些成果将分别汇编出版《从理念到行动:福田学校改进案例报告》和《福田“大先生”》等书籍,意在系统留存、传播实践智慧。
本次计划通过线上工作坊、理论深潜,以及线下工作坊等形式,邀请知名教育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反复打磨提升成果质量,最终以TED式发布等创新形式,在“大先生”培养计划成果发布会上集中展示,扩大影响力,形成区域辐射效应。
作为核心成果打磨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24日举行的线下工作坊是理念深化与成果成型的关键场域。此次工作坊邀请了杭州华附教育集团总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库导师马骉、无锡市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小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教育部首期领航名校长陈罡两位资深教育专家进行指导。
马骉在指导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研究要清楚、清醒、清晰”。针对学生综合评价相关研究,他肯定相关方案“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的高落地性,又结合学段差异给出细化建议,提出“小学阶段推进综合评价阻力较小,可大胆探索;初高中面对升学压力,需在考试需求与素养培养间找到平衡,避免评价流于形式”;谈及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他提醒需“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推进个性化培养,不能偏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强调育人方式变革要锚定“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协同”的政策方向,凸显教育管理者应有的站位;同时,他对福田 “大先生” 赋能工程聚焦真问题、锚定实践改进行动的培养路径表示认可,称赞学员能将政策要求与办学实际深度结合,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系统思维。
陈罡聚焦数字化转型与学校文化建设两大领域也给出具体建议。针对学校数字化转型相关探索,他明确指出,转型的本质并非单纯的“学生用终端”或“与AI对话”,核心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学生,需通过技术手段搭建个性化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他强调文化绝非“贴标语、设计墙面”等表面形式,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与价值共识,建议将传统“自上而下”的推进路径优化为“系统建构到实践推进”的闭环模式,让文化真正融入日常办学与师生成长。
从开场说明到组内研讨准备,从小组展示、专家快评,到午休后的分组共创打磨、专家深入指导,再到最后的组间交流与答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任务导向、互动生成、专家引领、团队共创”的特点。其目标直指“迭代升级”第一阶段研修成果,促进“互学互鉴”十大主题内容,并最终产出各组的“完整版理论框架图谱”和每个人的“个人成长叙事”。这种高强度、聚焦式的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思维活力,促进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碎片化知识的系统化。
学员心声:在实践中焕发教育激情与理性思考
除了专家指导,跨校同伴的交流同样让学员受益。西交利物浦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外国语学校(全海)校长曾曦在研修中,与同组学员分享本校“从课题入手引领学校变革”的实践,意外发现与多所学校的做法不谋而合。“这种理念共鸣特别珍贵,”曾曦说,“大家互相借鉴案例,很多之前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子就有了思路。”
参与学员的切身感受,是检验赋能工程成效的最好标尺。下沙小学姚莉副校长在分享中动情地谈到,“大先生”计划带来的“行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地域局限,通过沉浸式跟岗学到了“很多鲜活的经验”。她表示,将外地经验“移植”到深圳时需要“因地制宜”的思考与转化,这本身就考量着管理者的智慧。专家指导则帮助她们从“田野研究”上升至“理论研究”,厘清教育行为背后的学理逻辑,弥补了基层管理者可能的理论短板。小组团队的合作研讨、教培中心的平台搭建与成果梳理要求,都持续推动着她的专业成长。她感慨道,参与计划让她“重新去审视自己的教育状态”,“焕发了自己的对教育的热情”。对于“大先生”的理解,姚莉副校长用“躬耕教坛”“大格局”“钻研教育原理与现象”“实践者”“终身学习者”以及基于对职业、对学生的“爱”等关键词进行了描绘,展现了一位教育实践者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体悟。
东海实验小学副校长谭春兰所在的学生综合评价小组,经过马骉的点评指导,小组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顶层设计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的方向,后续方案在学校落地时,有效解决了“评价碎片化”的问题。深大附中创新中学中层干部,福田区教育局派驻民办学校第一书记岳丹丹则从具体研修形式中获益匪浅。她认为“任务共创”打破了校际、学科壁垒,促进了优秀经验的直接借鉴,并以任务倒逼理论向实践方案转化。专家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指导,让她明确了“所有转型最终都要回归学生层面”的核心逻辑,即技术应用是为了培养能“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学生。她对《新时代家校社共育共同体建设行动研究》小组分享的“圈层架构图”印象深刻,认为其将共育理念落地为包含数字平台、多元评价、运行机制在内的可操作体系,极具参考价值。
从2023年的命题启动到2025年的成果深化,福田区“大先生”培养计划赋能工程始终以精准的命题引领、系统的研修设计、深度的实践反思和持续的成果凝练为路径,不仅培育出一批兼具先进教育理念与扎实实践能力的教育管理者,更探索出区域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可行模式。这些教育管理者躬耕于福田教育这片热土,以更宽广的格局、更深入的思考、更扎实的行动,探索现代化办学的实践路径,其积累的经验与智慧,将为福田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周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