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心村到创客社区,江门塘口墟点亮全国文明乡风新图景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江门
原创2025-10-30 15:36

南都讯 10月29日至30日,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29日上午,主会场活动发布了“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经过地方推荐、专家评选,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从全国169个案例中精选出10个案例,江门开平市塘口墟榜上有名,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案例。

“广东省江门开平市塘口墟探索‘文化赋能—人才回流—空间融合—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从仅有9户人家的‘空心村’发展成为聚集2000多人的创客社区,形成了‘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共生共荣的文明乡风新生态。”给塘口墟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图片

塘口墟古朴而美丽。塘口墟社区供图


多级联动+多元参与,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

塘口墟的蝶变,始于对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通过“多级联动”的政策协同与“多元参与”的主体合力,为乡村振兴搭建起稳固框架。

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积极构建“11234”文明乡风建设体系,相继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岭南文明乡风“十大行动”、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等,推动岭南乡村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全面跃升,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涵养刚健朴实文化,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动力。江门塘口正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开展“十大行动”的试点之一。

图片

塘口墟旧貌换新颜。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以文明乡风建设为切入点,发挥挂点共建优势,整合文旅、人社等资源,构建“政策引领—资源整合—示范带动”的良性循环。塘口镇政府则“一张蓝图绘到底”,早年通过“政府代管”模式收储旧建筑,避免业态混乱;如今推出创业补贴、人才公寓等政策,持续吸引人口回流,让“空心村”变成“聚人村”。

社会力量的参与则让塘口的发展更“接地气”。市场主体是“主力军”,无名营造社带来专业的乡村改造经验,先锋书店注入文化运营资源;村民是“主人翁”,墟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碧瑶推动成立“乡村风貌委员会”,让村民、设计师、企业家共同商议改造规划,实现“村民自治”;本地投资者是“合伙人”,梁永根等村民投资改造碉楼、开设商铺,盘活闲置资源,形成“全域共享”的发展格局。

此外,塘口墟还注重“塑形”与“铸魂”并举。通过文创设计大赛、非遗工坊等,让200余村民掌握新技能,实现就业增收;通过“文明行为—商业优惠”机制,将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人才扎根+文化激活破解乡村振兴痛点

塘口墟能在全国案例中崭露头角,核心在于精准破解了乡村振兴的两大“老大难”问题——“人才留不住”与“文化睡大觉”。作为开平市知名侨镇的核心墟市,塘口墟曾因城镇化浪潮“失血”严重:青壮年外出,老房闲置、街巷萧条,最低谷时仅9户人家坚守,侨乡记忆逐渐褪色。

而如今的塘口墟,早已是另一番景象,2000多名青年创客在此扎根,港澳青年带着创意项目入驻,华侨新生代返乡传承家业,“新塘口人”队伍不断壮大。“乡村振兴缺的不是资金,是能扎根的年轻人。”卓益顾问合伙人、游牧计划发起人、在地里小酒馆投资人刘世游的话,点出了塘口墟的破局关键——构建“引才、留才、用才”全链条体系。

塘口镇政府从硬件到政策双向发力,推动完善道路、水电等公共配套,改造旧建筑打造创业空间;建成人才公寓、人才饭堂,推出创业补贴,让创客“来了有地住、干事有支持”。刘世游团队为塘口规划设计,吸引超5亿元投资;仓东遗产教育基地负责人沈益民扎根16年,让仓东村从“空心村”变身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网红村;微缩艺术家黄蔚开设手作店,用碉楼微缩作品让侨乡文化“看得见、带得走”。这些汇聚政府、社会各方力量的社区营造计划,近年来不断改变着塘口镇的镇村面貌,更直接推动着作为塘口镇中心墟之一的塘口墟的蝶变。

图片

塘口墟的“圩度生活节”上游人如织。

文化激活则是塘口墟的另一张“王牌”。塘口墟深受“仓东计划”所实践的传统乡村保育与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影响,将老粮仓、旧粮站改造为先锋书店、无名营造社等新业态;每年举办“圩度生活节”“七夕等墟”等文化活动,累计吸引30万人次参与。更重要的是,文化不再是“陈列品”,200余名村民通过非遗培训转型为民宿管家、研学导师,碉楼营造技艺、开平家宴等传统文化变成“赚钱本事”,实现“文化变现”与“文化传承”双赢。2025年上半年,塘口镇民宿(酒店)接待游客累计超10万人次,营业额超2500万元,文化赋能真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


人群共生+数字赋能,打造乡村文明新生态

塘口墟的独特魅力,在于跳出“单一发展”模式,构建起两大差异化优势——“人群共生”的活力生态与“数字赋能”的未来图景。

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以文明乡风建设为切入点,发挥挂点塘口共建的优势,巧妙地将“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凝聚成发展共同体,搭建聚才平台、整合空间资源、挖掘文化内核。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的引领共建下,江门探索出一条文明乡风建设新路径。

“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这四类人群在塘口墟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形成“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原乡人是“根”,通过传承非遗技艺、经营本土商铺,守住侨乡的“烟火气”;新乡人是“劲”,如刘世游、沈益民等外来人才,用创意设计、社区营造激活乡村活力;归乡人是“桥”,像投资奇石馆的梁永根一样,华侨后代带回资金与资源,连接乡村与外界;旅乡人是“声”,在深度体验中认同塘口墟文化,通过社交平台成为墟落故事的“传播官”。

5472x3648_6902da2f64323.jpg?X-Amz-Conten

开平人梁永根在“启荣楼”碉楼办起了奇石馆。

这种人群融合,依托于塘口墟对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以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为例,5个雪白圆顶粮仓保留原有建筑肌理,内部改造成分类书店,搭配玻璃咖啡馆与碉楼造型文学钟楼,既成“网红打卡地”,也是村民与创客的“精神驿站”;无名营造社将坍塌的旧粮站修复,打造成集办公、展览、咖啡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还推出里苑・稻香碉楼民宿,让碉楼从“文化标本”变成“可体验的生活场景”。

数字时代为乡村提供了新机遇。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创新推出《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塘口“IE公社”建设计划》,系统打造乡村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网络影视“梦工厂”等平台,面向全球招募“无界创客”。

从“仓东计划”的星星之火,到“IE公社”的燎原之势,塘口墟用十余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也要拥抱时代创新。如今,这座从9户人家发展而来的创客社区,正以“广东唯一”的姿态,为全国文明乡风建设书写着“塘口答案”。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严亮 曾育军

部分资料来自:南方+


◎相关链接

开平侨村塘口墟:稻海深处有书店 祠堂背后宿碉楼

青年创客为何奔赴这个小镇?听他们讲述“我的塘口故事”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