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正式公布,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近日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组织的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交流会上,围绕规划目标与经济转型进行了解读。
王一鸣提到,中国制造业正在由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换。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链、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等逐步形成。针对统一大市场建设,他认为需破解“内卷式”竞争等堵点。
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将加快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转型,通过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投入提升居民消费率,释放内需潜力。
交流会现场。
中国正在形成新的优势支撑未来发展
在王一鸣看来,尽管我国传统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减弱,但正在形成新的优势支撑未来发展,包括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链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等。
谈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他介绍,我国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上零售市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将释放巨大的需求潜能。超大规模市场还能摊薄制造业的研发、投资、物流、营销、采购等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综合成本。
与此同时,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范围经济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成为提升产业竞争是最具主动性的因素,我国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理工科毕业生总和。数字经济优势显现,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新能源优势表现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60%左右,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总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链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优势,正在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使中国制造业继续保持强大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规划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王一鸣指出,“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增速5.5%。若今年经济增长实现5%的预期目标,“十四五”年均增速就能达到5.4%左右,在此基础上,“十五五”保持4.5%以上增速,“十六五”保持4%-4.5%的增速,这一目标就能实现。
同时,王一鸣强调,实现该目标还要考虑价格和汇率走势两方面因素。一是推动价格稳定增长,当前需通过扩大内需,促进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二是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合理升值,汇率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与竞争力,只有持续提升经济质量,才能为汇率升值提供支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提高制度统一性、规则一致性
在回答“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破除统一大市场卡点堵点”三者关系时,王一鸣指出,三者存在明确逻辑递进:只有破除市场分割、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支撑国内大循环顺畅运行;而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增强,才能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向“强”转变。
当前,统一大市场建设仍面临瓶颈,包括“内卷式竞争”、地方招商引资政策扭曲,招标投标乱象,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针对这些问题,王一鸣认为,必须从制度规则入手,提高制度的统一性、设施的联通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造条件。
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提高民生类项目政府投资比重
针对现场企业代表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问题,王一鸣直言,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十五五”期间将加速转向“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过去一个时期,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应下降,投资空间收窄、积累的地方债务压力增大,这种模式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突出表现为“供强需弱”。
王一鸣认为,破解之道在于扩大内需,核心是扩大居民消费。规划建议在目标中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他指出,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2004年之前大体维持在40%以上,2010年下降到34.6%的低点,此后大体在35%⁓40%的区间波动,2024年居民消费率为39.9%,不仅大幅低于改革初期1983年53%的水平,也大幅低于美国68%、欧盟52%、日本55%的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规划建议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相结合”,正是要通过增加投资于人,释放消费潜力。投资于人意味着要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规划建议提出,要“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提高民生类项目政府投资比重”,也就是说,需要将部分过去按惯例用于投资建设项目的资金转用于增加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比重,这样就可以直接或间接提高居民收入,进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