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共东莞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今年也是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促进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相融相生,成为检验成效的关键重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此,第七届南都“东莞市民点赞榜”如期而至,并于10月9日正式启动,主题聚焦“百千万 幸福莞”,面向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征集2025年以来在促进经济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相融相生过程中,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优秀案例。
走进位于东莞市虎门镇芦花坑水库北侧的芦花坑水厂,“山形起伏”的建筑设计,屋顶层层退台形成错落有致的轮廓线,让水厂与周边山水相映成趣、和谐共生。
由东莞水务环境集团供水公司投资建设的芦花坑水厂,是东莞“双水源”战略核工程,构建以西江水和江库联网五点梅水库互为补充的“双水源”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供水韧性与水质安全。
2025年7月22日,芦花坑水厂启动试运行供水,惠及250万市民,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水动能”,成为湾区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民生实事深度融合的典范。
芦花坑水厂。
设计总规模50万立方米/天总投资12.8亿元
芦花坑水厂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项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38.4亩,设计总规模50万立方米/天,总投资12.8亿元。
水厂以西江水为主、江库联网五点梅水库水为辅的“双水源”供水格局,实现水源互补与应急切换,显著提升持续保障水平与城市供水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从源头构建安全、可靠、高质量的供水体系。
芦花坑水厂的建成,不仅有效缓解了东莞东部及中部片区供水压力,更作为战略性储备水源,筑牢城市用水安全底线,是东莞市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
出厂水水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出厂水质是确保自来水安全的关键环节。“水源水”如何通过重重考验,成为输送到千家万户的“放心水”?
据介绍,芦花坑水厂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安全消毒”的全流程制水工艺,配备三级水质监测体系与应急投加系统,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水质管控,出厂水水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芦花坑水厂平流沉淀池。
此外,芦花坑水厂还以数据模型驱动、自动化程序控制,打造制水全流程管控一体的智慧水务系统。其中,搭配高精度在线仪表及智能摄像头构建的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对制水全流程、设备全周期、安防全领域的动态管控。同时,对关键生产指标进行“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实现全链条精准管控,全面提升了水厂运行效率和应对突发性供水事件能力,为供水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制水工艺和智慧水务系统的双重加持下,打造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防线,让“放心水”“优质水”润泽千家万户。
配套建设水力发电与屋顶光伏项目
为了减少占地面积和节约土地资源,在芦花坑水厂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叠合式设计方案,通过将多个功能不同的构筑物上下叠合,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提高了水厂的运行效率。建筑设计融入“山形起伏”理念,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此外,芦花坑水厂建设全方位应用绿地、低碳设计理念;其中,利用原水富余水头水力发电,年发电量约278万度;利用2.8万㎡屋顶光伏,年发电量约311万度;利用海绵城市设计,雨水回收利用率达80%。
芦花坑水厂的建设,有效实现能源自供与空间集约化利用,为水务发展提供降本增效的绿色范本。
芦花坑水厂屋顶光伏。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水动能”
芦花坑水厂是东莞以科技创新驱动城市治理、以绿色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芦花坑水厂试运行供水,不仅增强了东莞的供水保障能力,更多维度彰显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成果;同时,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能”,也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城市供水系统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莞经验”。
东莞水务环境集团供水公司表示,未来,芦花坑水厂将继续秉持“创新、高效、绿色”的发展理念,助力东莞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谱写“水润莞邑”新篇章。
建设两大水厂
实现东江、西江“双水源”保障
长期以来,东莞市九成以上用水取自过境水源东江,单一的本地水源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为打破这种被动局面,东莞水务环境集团供水公司依托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投资约52亿元建设松山湖水厂(设计规模110万立方米/日)和芦花坑水厂(设计规模50万立方米/日),以及两厂配水管线,全力推动东莞实现“双水源”供水格局。
2024年7月,松山湖水厂开始试运行供水,使东莞人首次喝上了西江水,彻底改变了东莞以往单一供水水源格局,实现东江、西江“双水源”保障。
2025年7月,芦花坑水厂的试运行供水,是东莞进入“双水源”优质供水新格局的另一标志性成果,也是东莞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又一里程碑。
目前,东莞供水水源除了东江水、西江水,还有水库水,呈现“两横两纵多点”的水源布局。“两横”指东江干流及其南支流、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管线,“两纵”指东深供水工程输水管线、江库联网工程输水管线,“多点”指境内常规供水和应急备用供水的本地水库,全方位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田玲玲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