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益诉讼,筑牢公益保护屏障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03 21:24

大检察官研讨班近日在北京举办,研讨班对加强检察公益诉讼作出了部署。研讨班强调,已经初次审议的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制度化法制化,对检察机关立案、调查、提起诉讼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定。检察机关要认真研究落实审议意见,配合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为加强公益诉讼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自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十年来,检察公益诉讼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创新之路。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检察机关立案办理公益诉讼10.8万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9.9万件、民事公益诉讼9096件。检察机关注重在审前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提出检察建议6.4万件,行政机关回复整改率95.2%。对发出公告或检察建议后未落实公益保护责任的,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5270件,99.8%得到了裁判支持……

一连串数据背后,是山川河流重现碧波、是舌尖安全更有保障、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维护的生动图景。

实践发展呼唤制度保障,制度成熟亟须立法引领。当前,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法律依据、职权配置、程序规范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制定一部检察公益诉讼法成为紧迫的需求。

10月24日,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这项制度的法治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草案共6章53条,明确了案件领域、管辖规则、调查职权、诉前程序、审判执行等内容,尤其将文化遗产保护、国防和军事利益保护等成熟经验纳入法定范围,体现了立法的前瞻性与包容性。草案合理配置检察机关调查权,既赋予其必要的取证手段,又明确禁止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确保权力运行在法治轨道上,彰显了制度设计的审慎与平衡。

立法进程全面开启,这也意味着检察机关所承担的责任更重了。

就检察机关而言,面对这部凝聚十年探索成果、承载更高使命期待的重要法律草案,接下来不仅要认真研究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更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法治担当,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修改完善工作。

一方面,要立足本土实践,总结“诉前程序”与“审判程序”相结合、“可诉性”标准把控、多方协同共治等成熟经验,为立法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还要强化理论研究,深化对“公共利益”内涵外延、检察权与行政权边界、社会组织与检察机关协同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探讨,推动形成广泛理论共识,夯实立法根基。

“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发展擘画了新蓝图,其中明确提出“强化检察监督,加强公益诉讼”。可以预见,随着规划的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必然对公共利益保护提出更高要求。

有鉴于此,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公共利益捍卫者,检察机关必须牢牢把握“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基本价值追求,聚焦法定领域,深耕主责主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办案、提质效上来,让每一起公益诉讼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