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介入治疗带来“降期转化”生机,肝癌防治有了全新路径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11-04 21:03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肝癌36.7万例、死亡31.6万例,发病数居恶性肿瘤第四。面对“肝炎—肝硬化—癌栓”这一中国式进展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邵海波教授团队提出:用规范筛查锁定高危人群、用多学科会诊排兵布阵、用介入新技术实现降期转化,让“不可切除”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机会,使肝癌真正进入全流程管理时代。

图片

从乙肝到癌

肝癌进展的“中国路径”被重新解码

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大约有10%,其中约三成会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如果病情持续进展,再经十余年的反复炎症和干细胞损伤,其中约20%会发展为肝硬化,而在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有3%—5%会最终发展为肝癌。邵海波主任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条从乙肝感染到肝癌发生、发展的清晰链条。

“因此,乙肝患者不是‘可能’得肝癌,而是‘必然’要在未来某一刻面对癌化风险,”邵主任郑重提醒,“只要体内的病毒仍在复制,通往肝癌的倒计时就不会停止。”而打破这一链条的唯一办法是把防线前移——严格遵循每三个月一次的肝脏超声联合甲胎蛋白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过增强CT或磁共振进行精确诊断,必要时进行穿刺病理确认,这是现行指南公认的,能够实现早期发现(1a—4期)并成功干预的有效路径。

精准介入“核打击”让巨瘤缩小、余肝增大

当肝癌这一相对沉默的恶性肿瘤发展到直径超过10厘米且余肝体积不足40%时(多见于中晚期,且肝癌的特殊性往往是中晚期才能得到诊断),外科医生能做的工作已经不多,因为已经失去了手术契机。

面对这一困境,邵海波教授团队采用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从股动脉插入微导管,将20—60微米的树脂微球送入肿瘤供血动脉,微球携带的高能量β射线在2.5毫米范围内释放2.27MeV能量,实现“瘤内定向爆破”,从而高效杀灭癌细胞。

在临床实践中,这一套组合拳确实给不少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邵主任分享了两个来自诊室的真实故事:一位84岁的男性患者,肿瘤达7厘米并出现了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在接受了一次钇90树脂微球联合免疫疗法后,四个月复查显示肿瘤缩小一半、淋巴结消失;另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初诊时便发现门静脉癌栓,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靶向和免疫治疗三轮后,肿瘤显著缩小、成功降期,并成功接受了手术切除,生存期由最初预估的三个月延长到了三年。

邵海波主任强调,该技术半衰期仅64.1小时,衰变后成无毒锆元素,所以安全性良好。但术前必须通过锝-99标记的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mTc-MAA)进行模拟评估,确保树脂微球精准作用于肝脏肿瘤,而无肝外分流方可实施,因此适用人群严格限定于肝功能尚可(Child-Pugh A5—B7)、肿瘤负荷≤50%的患者。

邵海波主任表示,目前他所在的团队每周三下午都会在医院的两个院区同步开设肝癌多学科门诊,“先由介入降期,再交外科切除,最后回到肿瘤内科靶免维持,方案一次成形,避免单科偏见造成的治疗延迟”。现场同步开放超声、抽血、增强CT预约,确诊1b期以上患者可直接登记内放射或动脉灌注化疗床位,实现“门诊即入院”。

“抗病毒、保肝、利尿、营养支持同样贯穿全程,肝癌已被重新定义为慢性病,只要规范随访、合理排兵布阵,中晚期患者也能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