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紫书对话青年作家:建立自己的美学标准,寻找知音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1-04 20:07

11月2日下午,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在北京PAGEONE书店与三位青年作家——辽京、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孔孔展开了一场题为“偶像读完了我的作品”的文学对谈。活动由黎紫书主持,四位嘉宾围绕写作历程、文学评论、家庭叙事与编辑合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图片

活动现场。

我们为什么写作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是一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写作者,也是一位北漂的单身母亲。她的非虚构作品《单身母亲日记》近日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活动现场,阿依努尔回顾了自己从草原生活到北京求学的经历。在外求学时,出于纾解思念家乡的孤单之感,她萌生了写作的想法,写下一系列草原生活的散文。“当我拿起笔,写下祖父的葬礼时,那一刻我如有神助,甚至觉得祖父的灵魂带着我去写。从那时起,我决心要成为一个作家。”自此,尽管生活时有动荡和忙碌,阿依努尔仍坚持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写作。她称自己有“断断续续的雄心”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尽管在这条路上也许会跋涉许久:“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写出真正的作品,但是我已经在以作家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迟早有一天我会写出无愧于自己的作品。”

图片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青年作家孔孔的长篇小说《我见夕阳与朝阳无异》近日也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前,该作品获得台积电文学赏·正赏。谈及创作经历,孔孔回忆童年读格林童话等故事集的经历,“好像人类被设定的程序就是对故事有天生的好奇或者痴迷,我们会从故事当中认识这个世界”,正是在书籍和故事中,她认识世界并形成对文学从一而终的兴趣。孔孔认为,写作虽有困难,却能让她感到安宁与平静,因此她在创作中并不明确带有要写出什么特别作品的志愿,而是意图在写作中获得平和的心态。就像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于一个短篇的不断扩展,她的写作是不断拓展开来的,最终不断接近她脑海中的人物、形象与声音。

图片

孔孔。

活动前一日,辽京的长篇小说《白露春分》获得2025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近日,她的新作《在苹果树上》一经出版即引发读者关注。辽京坦言,比起获奖带来的喜悦,她更注重写作过程中的自我满足:“写作的快乐在写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她享受一边书写一边发现的“游戏”,而非按既定蓝图来机械推进。对于辽京而言,写作的动机不在于外界的肯定,而在于内心的表达与探索。“我不是一个胸有成竹的写作者,我更希望书写与思考并行,能够在写作中不断发现美丽的空白并给予解答。”

图片

辽京。

如何看待外界的声音

当被问及如何面对他人的评价时,作为创作新人,阿依努尔谈到,自己时常受到鼓励与宽容,也珍视属于专业创作者尖锐的批评。“在这个时代,泛泛地读一个人的作品都是很奢侈的事情,更何况认真地读完给出评价,而且是很用心的评价。”她认为尖锐的批评如同武林秘籍,是最有帮助的,能够助力写作者突破局限。

孔孔对评论持开放而冷静的态度。她坦言自己面对否定的评论时也会生气,但互联网时代,任何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她也会有差别地看待评论,如果是用心读完书的读者或评审给出有逻辑、有思考、有判断的评价,她会认真阅读并尊重,而许多评论并不具备参考价值,她则会选择性忽略。

辽京则玩笑说自己“油盐不进”,她认为写作的快乐本身已足够,她所享受的是书写的过程。而当收到读者的共鸣时,她便会十分感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些相似的时刻,这些时刻通过文字而被唤起、共振,我创作的快乐好像也由此传达给别人,这是一个很完满的结果。”

图片

黎紫书

作为一个成熟的创作者,黎紫书则以更特别的视角看待评论。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标准与创作体系后,她不再追求批评带来的进步,而是寻找知音。那些能看穿她用心的评语,让她感到在世上有同行者。她喜欢研究人,“阅读这件事会暴露这个人自己是如何养成的”,对作品的评价不一定能反映作品的质地,却能体现评价者的性情。同时,她鼓励年轻作者不要太在意评论,而是“到最后要知道自己完成的是什么”,新作家可以反抗既定的文学标准,展现创作上的追求与野心。

家庭记忆到文学表达

黎紫书注意到,在场三位作家的作品都与家庭有关。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孔孔直言自己并未刻意局限于这一主题,但在创作过程中却逐渐意识到家庭或许比自己所认为的要更深刻、更复杂。“家庭是一个小世界”,大家的声音、大家使用的语言最终会缓慢地形塑一个人。家庭给了孔孔很多新的思考:“我原来想要摆脱家庭的影响,但现在反而觉得这一场域还有很多空间,能够让作家不断思考挖掘并再度创作。”

辽京在《白露春分》与《在苹果树上》中均以家庭为背景,但叙述者的语言有所变化。《白露春分》的故事离辽京本人更近,但她使用了更有距离的叙述语言,因为她希望“跟自身记忆和经验有很深关联的小说不要成为作家本人的沙盘”,而是让人物拥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在故事中不断发展、变化、成长。《在苹果树上》这部作品中,她则尝试用第一人称写一个陌生的故事,把自己穿进别人的皮肤,用陌生的视点来突破主题的边界,不再一成不变地书写家族史,而是克服重复书写的厌倦,于独特的尝试中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愉悦。

阿依努尔的《单身母亲日记》作为一部以个人经历为基础的真诚作品,她认为这部作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生,并在许多时刻给予了她出乎意料的温情。在书写中,她通过文学化的加工处理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具有张力与结构的叙事,并从中回望家族与父母的爱,触碰与母亲之间时而冲突、时而和解的感情流动。“一开始我只想写属于我自己的故事,写着写着就开始拓展,写到另外一方的故事,最后又写到我父母。直到今天我跟父母也没有聊过这部作品,我不知道他们如何看待这件事,但我想他们是为身为作家的我感到骄傲的。”

与编辑的合作和共同成长

当黎紫书问到理想中的编辑时,几位作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孔孔认为编辑最重要的是能真正读懂并喜欢自己的作品。“如果编辑出于其他目的出版你的书,但不真正认可你的作品,合作会很困难。”而辽京对作家与编辑的合作抱着轻盈简单的想法,与编辑的合作也常常十分顺畅,同样的,她希望编辑能够喜爱自己的作品,笑称理想状态是“像遗稿一样完整,无需改动”。而阿依努尔则感激编辑对自己的修改意见,认为自己的作品在编辑的建议下一步步调整结构、避免说教,最终在共同进步中完善了更好的作品。

黎紫书在分享自己选择编辑的标准时直言,自己是有要求的。她最在意的是编辑是什么样的人,是对方的行事态度、处理书籍的态度,当初选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来出版《流俗地》也正是因为编辑的用心、沉稳、尊重、不打扰。“所有的作家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觉得交出去的稿子就是它应该有的最好的样子,即使一个符号、一个单句,都有我们认为它应该长成那个样子的意义。”

图片

活动合影。

在读者互动环节,多位读者就写作与生活的平衡、青年写作的困境、出版路径等话题向三位青年作家提问,现场交流热烈而真诚。这场对话如同一场温暖的接力,向读者描摹了创作者在文学之路上的心路历程,不仅展示了不同世代作家的写作思考,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切实的借鉴与启发。

Q&A

现在在写作过程中是否还会面临焦虑以及没有办法寻找到意义感时刻?在生活过程中如何找到平静感和生命依托?

辽京:我自己是比较规律的生活状态,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每天都会写一点,对我来说写作就是挺重要的锚点。写作让我稳定,哪怕不能出门,只要今天写了一点,这一天也没有虚度,这会让我的焦虑有所缓解。如果你觉得生活中好像充满了焦虑,那就找一件每天都能做一点点又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的事情,好像一个扣子扣住或者一个支点立住,这是我的想法。

阿依努尔: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毕业留京工作,作为一个边地小镇的女孩,我觉得这个城市太大了,我就像一只不安分的蚂蚱一样,内心充满焦虑。在经历了生活的动荡后,我更加渴望平静的生活。后来女儿到北京读书以后,我开始进入比较规律的生活。每天早上骑电动车送女儿上学后去上班,车筐里放着稿子,我和千千万万劳动者一样迎着朝阳往二环奔波,那时我感觉内心非常安定,我觉得我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平淡但是非常安稳的生活。所以我想,要到一个年龄,慢慢地生活就会建立起一种秩序。

孔孔:我还没有找到那种平静的心态和生活。但生活不是生活方式,它是没有模板的,一切都应在具体的生活里体会。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包括出门散步或者吃饭,包括写作,这些东西能给人一种持续的力量。有时候对生命的困惑不需要一蹴而就的答案,而需要我们每个人具体地去生活,去体会。

如何看待“书写自我”与到生活中去”的辩证关系,什么才是值得书写的生活?

辽京:从书桌到饭桌的生活也是生活,每天奔波忙碌的生活也是生活,重要的是你的视角——你从生活中看到了什么?文学中的生活透过生活看到背后的影子,小说不需要解决问题,但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问题呈现出来。这些问题可以是提给自己的,也可以是提给所有人的,问题的答案或许永远不得而知,但答案本身就是我们所要书写的那些现实的影子。

孔孔:我不认为自我和生活是对立的,如何在小说中表达我所经历的世界,才是我一直要去思考的问题,我想通过创作去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讲,包括生活、包括自我,可能我们需要花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特别习以为常、特别熟悉的词语,但我们用的时候根本没有仔细想过它的意义,反倒是很容易被它影响,其实这种影响如果拿到创作中,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阿依努尔:生活早已给我们足够的酵母。有些写作者终生过着简单的生活,却写出了伟大的作品。我也是在回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原来拥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验,身边的每个人都如同一部史诗,我生活在一座富矿中,有许多触动人心的故事值得记录。因此年轻作家不必过于焦虑,到了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积淀与思索已足够丰厚。

青年写作者应如何走上写作的路径?

辽京:首先你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其次你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表的平台,它也许是网络的,也许就是你的豆瓣日记。如果你觉得投稿或者纸质期刊遇到困难的话,也可以尝试用别的渠道。所以写出好作品,找到适合的平台展示才是成为作家最重要的环节。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