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麓鹏制药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若以其招股书披露时间及2024年以来港股IPO平均4.2个月的审核周期推算,该公司有望于2026年上半年登陆港股主板。
作为一家专注于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创新药企,麓鹏制药凭借自主研发的BeyondX口服药物化学平台,已建立起六项候选产品组成的管线。其中核心产品LP-168(洛布替尼)备受关注——这是全球首个第四代共价兼非共价BTK抑制剂,也是中国首个被认定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突破性疗法的BTK抑制剂,有望为多线治疗失败的淋巴瘤患者带来新希望。其首个适应症R/R套细胞淋巴瘤(MCL),已递交上市申请,预计明年上半年能获批上市销售。
01/
广州生物医药上市企业
已达26家,总市值近3000亿元
随着麓鹏制药IPO进程的推进,广州生物医药上市军团将进一步壮大。
截至南都发稿前止,广州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已达26家,形成从化学药、生物药到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从检测、研发外包到大型流通等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矩阵,共募集资金逾300亿元人民币。截至11月4日16时止,这26家企业总市值接近3000亿元。
02/为何2020年为上市高峰?
广州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分布
从上图数据来看,广州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变迁,可以清晰地分为四个阶段:
1997 – 2013年:平稳起步期。这一时期上市企业数量少且间隔时间长,年均上市企业不足1家。资本市场并非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2015 – 2017年:加速发展期 。从2015年开始,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三年内共有6家企业上市。这背后是国内资本市场开始关注创新药及生物科技领域的早期信号。
2020 – 2022年:爆发与高潮期。2020年是绝对的上市高峰,全年共有4家企业成功上市。此后2021和2022年均保持了每年3家的高位,形成了为期三年的上市“小高潮”。
2020年为何会成为上市高峰年?这一现象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密切相关。
2019年7月22日,独立于上交所主板的新设板块科创板开市。一年后的2022年7月27日,新三板精选层正式设立并开市交易(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新三板精选层的全部挂牌公司整体平移至北交所)。这些创新的举措,为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打开了资本市场大门,极大地激发了广州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热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科创板共设置了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无营收科创企业上市,为未有盈利的创新型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打开新的融资通道。创新药生物企业百奥泰正是借此政策东风,成为全国第二家持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的未盈利企业。
2023 - 至今:回调与蓄力期 。2023年上市数量为何会回落至1家,是因为2023年下半年起受二级市场估值回调及IPO门槛提高,第五套标准的审核进入实质性暂停的影响。
直至2025年第五套标准才重新启动,广州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必贝特成为第一批吃上政策红利的企业。它的成功上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在国家倡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的支持正在持续深化。
早在1997年10月,广药集团就选择赴港上市。从此后至2017年这十年时间里,包括广药白云山在内,广州只有三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
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正式生效《上市规则》的第十八A章。这个后来为生物科技公司所熟知的上市新规“18A章”,先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推出,其最革命性的突破在于,允许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为正处于“烧钱”研发阶段的内地生物医药企业打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融资大门,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18A章直接催生了一波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潮。但在这波浪潮中,广州企业的注意力显然还是放在国内资本市场上。
直至2021年4月,随着一家致力于疗法研究、开发及商业化的眼科制药公司——兆科眼科的上市,才打破广州企业赴港上市的多年僵局,并成为港交所第二家眼药生物科技公司(第一家为欧康维视-B,SEHK:01477)。这或许和兆科眼科背后的单一最大股东李氏大药厂集团(总部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有关。
此后五年间,广州共有7家生物企业在港上市,赴港IPO逐渐成为本地药企的重要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0月底广州诞生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医疗服务企业——石榴云医,标志着广州药企资本化路径进一步多元化。这家成立于2010年,总部在荔湾区的企业,凭借创新的模式和领先的技术,在业内率先构建起“医、药、患、检”服务闭环,既提供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也为广州医疗健康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注入动力。
从科创板、港股18A到纳斯达克,广州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路径不断拓宽。据悉,目前仍有十余家广州生物医药企业处于“在审在辅”阶段。随着麓鹏制药等企业持续推进IPO,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资本版图有望迎来新一轮扩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黄海珊
制图: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