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临门!广州两个作品(团队)荣获第二十届“群星奖”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1-05 11:21

喜讯传来!11月4日晚,第二十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广州市收获两项殊荣——群众合唱团队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合唱团和少儿舞蹈《最后一球》双双摘得“群星奖”!

“群星奖”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每三年一届,是我国群众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指导下,广州近年在此项赛事中成绩斐然,西河大鼓书《大营救》和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先后斩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群星奖”,本次获奖意味着广州连续三届摘得“群星奖”,充分体现了广州群众文艺的高水平、高质量,展现了广州群众文艺创作的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

图片

广州合唱团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群众合唱类终评舞台上演出。

广州合唱团:深情演绎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

当激昂有力、和声饱满的旋律交织出真善美的艺术张力,广州合唱团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群众合唱类终评舞台上绽放异彩。团队精彩演绎《忆秦娥·娄山关》以及原创合唱作品《生命的红》两首曲目,深沉跌宕的情感、丰富动人的音符激荡着红色的畅想,打动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

广州合唱团是广东省今年唯一跻身群众合唱类终评的团队,自1998年建团以来,作为广州市文化馆馆办中心团队,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指导和广州市文化馆的带领下,积极推动本地合唱事业高质量发展,力求以新时代合唱音乐讲述中国故事。

两首参赛曲目的选择,既紧扣“群星奖”对群众性与时代性的核心要求,更契合团队的技术特质与艺术追求。广州合唱团艺术总监苏严惠介绍:“经过综合考虑,《忆秦娥·娄山关》和《生命的红》不仅承载着红色基因与岭南特色,更能展现合唱团在声音塑造与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优势。多声部协作,如男低音的爆破力与女中音的温暖烘托,凸显了团队多年来混声合唱训练中形成的集体声音表现力,这正是广州合唱团的核心优势。”

“那是木棉迎春的一抹红,那是南海灯火的一抹红……”《生命的红》是为本次赛事精心打造的原创作品,不仅荣获广州市委宣传部重点项目扶持,更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凝聚人民情感的优秀作品。词作家熊红表示:“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广州深厚的红色基因与岭南地域文化的融合,用词贴近群众生活,更能打动人心。”曲作者、指挥姚峰介绍:“我们通过混声合唱的方式让作品形成全域性的和声共鸣,‘红灯笼’‘木棉花’‘神舟号’等意象在歌声中层层展开,副歌部分连续重复的‘红’字如浪潮般涌动,让听众留下强烈的记忆点,感受鲜红血液喷薄而出的激情,汇聚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作品排练时一直在琢磨如何调动团员的情绪,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看到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全力以赴,最终让作品完美呈现时,那种成就感和愉悦感特别强烈。”在比赛现场,团员们在姚峰指挥带动下眼中含泪、激情澎湃,用最真挚的情感唱出了对祖国与生命的热爱。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团员们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作为广州合唱团首批团员,方钫妍27年来一直坚持参加合唱团的训练和演出。她激动地表示,收到获奖消息时“手舞足蹈热泪盈眶”,“真的太不容易了,半年多的排练历历在目,我们非常珍惜这次参赛机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了各种困难,在比赛中唱出了我们的水平,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团员简俊业透露,比赛期间他虽持续发烧,但在团队的细心照料下,仍以最佳状态完成领唱任务。“很幸运参与赛事,难忘每个瞬间。我相信,这只是开始,广州合唱团未来更精彩!”

图片

广州合唱团在第二十届“群星奖”群众合唱类终评舞台上演出。

《最后一球》:舞出“永不放弃”体育精神

音乐响起,舞台光束聚焦在一名凝神握拍的小舞者身上。伴随节奏渐强,孩子们以极具爆发力的动作模拟发球、防守、扣杀等乒乓瞬间。在第二十届“群星奖”舞蹈类终评现场,《最后一球》把“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舞蹈画面,不仅技术精准,情绪上也牢牢吸引观众。当最后一记“发球”动作随音乐高潮定格,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不仅是对舞蹈的喝彩,更是对拼搏精神的致敬。

在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由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创排、广州市文化馆指导的少儿舞蹈《最后一球》,以乒乓球为艺术载体,聚焦赛点时刻,充分展现乒乓健儿奋勇拼搏的艰辛历程,将训练场上的汗水与挫折化作张力十足的肢体语言,传递敢打必胜的勇气和信念,诠释全力以赴的体育精神。

图片

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创排的少儿舞蹈《最后一球》。

“乒乓球蕴含的速度、力量与旋转之美,本身就极具动态感和戏剧张力。它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国民情感的凝聚和拼搏精神的缩影。”《最后一球》节目编导陈思颖谈到创作思路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舞蹈,对青少年美育教育有所促进,同时通过艺术与体育结合的创新形式,将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

在创作过程中,为打破竞技与舞蹈的界限,《最后一球》编导组观看了多场乒乓球赛事,将挥拍、杀球、防守等常见的乒乓球动作拆解重构,并进行艺术化修饰和提炼,保留真实体育风格的同时又兼顾舞蹈的艺术性,形成力与美的平衡。另外,团队在艺术手法上也不断创新,运用蒙太奇式编舞和创新的舞台空间调度,极大提升了作品的叙事性和表现力。

这群跳着“乒乓舞”的孩子,不仅舞出了体育的激情,也跳出了文化的韵味。编导黄楚雯感慨:“孩子们用身体记住了什么是拼搏和奋斗。她们不只是舞者,更是体育精神的传递者。”

截至目前,《最后一球》已获得多项荣誉,包括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最高奖“小荷之星”奖、广东省第七届少儿舞蹈大赛表演金奖和创作奖、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舞蹈类一等奖、广东省第十三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等。即使已经获得诸多奖项的肯定,小演员郭美妍透露,在“群星奖”决赛候场时,自己手心一直冒汗,“不是怕输,是怕没能把‘竞技+舞蹈’的灵动跳出来——毕竟这支舞里藏着我多年的舞蹈练习和对乒乓球的喜欢。”如今,“群星奖”获奖喜讯传来,郭美妍和小伙伴们“开心得想飞起来”。

扎根岭南土壤,广州群文创作生机勃勃

今年广州在“群星奖”的选拔和参赛中,交出了一份十分耀眼的成绩单,这既是广州群众文艺创作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全市群众文化活力的生动缩影。

“自今年3月起,广州市共报送12件作品参加全国群星奖,11件作品入围全省初评,经过层层选拔,我市有6个作品(团队)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二十届‘群星奖’复评,其中4个作品(团队)成功进入决赛,涵盖音乐、舞蹈、戏剧三大门类,入围数量创下广州近年参加群星奖的新高。更值得欣喜的是,最终有2个作品(团队)斩获‘群星奖’,这一获奖数量不仅刷新了近三届广州单届‘群星奖’的最好成绩,也进一步提升了广州在全国群众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石泉认为,4个入围终评的作品(团队),像一扇扇文化窗口,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广州的城市特色与精神内核,“广州市合唱团自选原创曲目《生命的红》扎根‘英雄花开英雄城’的红色土壤,用音乐传递广州的红色血脉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少儿舞蹈《最后一球》契合2025年广州‘全民迎全运’的热情;广场舞《鱼游春水》让观众一眼识别广东韵味,是地域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小品《你好,气球人》关注新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图景。”

图片

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创排的少儿舞蹈《最后一球》。

广州的群众文艺创作植根于广州的群众生活,灵感源自市民的日常点滴,创作的核心目标始终是服务市民需求、传递文化温度。广州市文化馆馆长董敏透露:“此次获奖的2个作品(团队)后续将登上‘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等活动的舞台,与更多市民朋友见面。我们将借助品牌活动的广泛影响力,让优秀群文作品走进更多区域、惠及更多群体。同时,我们将沿用市文化馆成熟的惠民演出模式,通过集中专场演出、公益快闪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资源的覆盖面,让更多市民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荣获“群星奖”不仅是对广州群众文化创作实力的肯定,更是广州市长期深耕群文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成果。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始终围绕“出精品、育人才、树品牌”的目标,多措并举为群文创作注入活力、夯实根基:以常态化创作沙龙激发灵感,让群文创作“扎得深、有特色”;以品牌化赛事平台搭建舞台,让群文作品“磨得精、走得远”;以双机制扶持培育梯队,让群文发展“根基稳、后劲足”。未来,广州将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强化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自下而上、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采写:南都记者N视频周佩文  实习生郑温妮 通讯员 陈浩

图片由广州市文化馆提供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