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肺癌手术“藏”进乳晕:2cm微单孔隐匿手术痕迹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11-05 15:58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早期肺癌的治愈率已显著提升,如今治疗更是迈入安全精准的微创时代。但还是有爱美人士,尤其是女性患者期望,能否让手术痕迹从身体上“悄然隐退”?这一追求正成为现代医学不断探索与突破的新方向。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周华平成功为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实施了经乳晕隐匿切口微单孔肺癌手术。该手术仅在乳晕边缘做一个2厘米的微小切口,同时进行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和左下肺S6段精准切除,术后病理均为早期微浸润腺癌。

此举实现了从“微创”到“无痕”的跨越,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技术的一项突破。

周华平副主任介绍,此次采用的经乳晕旁隐匿切口入路,巧妙地在乳晕边缘设计仅1~2厘米的弧形小切口,借助乳晕天然的褶皱与色素沉着,切口愈合后几乎难以察觉,实现“切口无痕化”。

图片

在切口换药时,患者感慨:“真没想到恢复这么快,切口藏得这么好,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就像没做过手术一样,不用被疤痕时刻提醒我曾经生过病了。我可以更勇敢地生活!”

兼顾疗效、康复与美学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女性肺癌患者约31万例,其中相当比例为50岁以下的、处于事业与家庭关键期的女性,她们对生活质量与身体美观有着更高需求。

有研究团队曾对数百例接受传统开胸或常规胸腔镜手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研,结果令人揪心:术后1年,仍有74%的患者因胸部明显瘢痕(俗称“蜈蚣疤”)刻意回避泳池、温泉等社交场合,甚至拒绝穿低领衣物。身体的创伤愈合了,心理的“疤痕”却久久难以消退。除创口美观外,减轻术后疼痛同样重要。传统胸腔镜因多孔、跨肋间且切口较大,增加了胸部疼痛率,《欧洲心胸外科杂志》指出传统胸腔镜术后的慢性神经痛发生率高达38%,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经乳晕隐匿切口微单孔手术”在严格确保肿瘤根治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切口微小化、康复加速化、外观无痕化的三重目标。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满足了患者对美观与康复的双重需求,尤其为年轻的、对外观美容有较高要求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看不见伤口”的新选择。

图片

哪些患者适用?根据专家共识,乳晕切口微单孔肺癌手术主要适用于:肿瘤最大径≤3厘米的ⅠA–ⅡA期非小细胞肺癌;无同侧乳腺手术、假体、活动性乳腺炎或妊娠期等;体重指数BMI在16~35kg/m²,乳房肥大者亦可,但隧道需延长。

经乳晕隐匿切口微单孔肺癌手术是什么?

微创无痕,隐匿于小切口

图片

术前三维重建图

该术式把传统单孔胸腔镜(VATS)的“侧胸壁3~4厘米切口”挪到乳晕边缘1.5~2.5厘米的隐蔽位置,利用乳房-胸壁皮下疏松间隙做“隧道”进入胸腔,完成肺楔形、肺段乃至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该术式在第25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首次亮相,被认为是“单孔VATS的又一次美容革命”。手术仅在乳晕边缘色素沉着区做一个约2厘米切口(乳晕周长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利用乳晕的天然颜色差异和皮肤褶皱“隐藏”瘢痕。愈合后,切口与乳晕融为一体,不仔细观察几乎无法发现。

创伤更小,疼痛更低

传统手术需分离肋间肌肉、撑开肋骨,而乳晕切口微单孔肺癌手术通过乳腺与皮下脂肪后间隙建立“隧道”,直达第4或第5肋间进胸,避免过多切开胸壁肌肉和神经。患者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慢性神经痛风险显著降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3天。

功能更优: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佳。

心理获益:术后3个月几乎“无痕”,当患者对着镜子看不到手术痕迹时,患者自身能真切地感受到“重获新生”,这份心理治愈同样意义深远。

单孔胸腔镜精准延伸

周华平副主任介绍,依托丰富的单孔胸腔镜经验,团队使用常规30°胸腔镜镜头和5毫米或10毫米精细器械,通过乳腺后皮下脂肪“隧道”潜行,不伤害乳腺腺体,精准进入胸腔,手术视野、操作习惯与传统单孔手术无缝衔接,确保肿瘤切除的彻底性。目前国内知名的高水平三甲医院已陆续开展此类手术。

疗效有保障

很多人会问:“追求美观会不会牺牲手术安全?”答案是否定的。周华平副主任介绍,无论早期肺癌的解剖性肺段切除,还是中晚期肺癌的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乳晕切口微单孔技术均能严格遵循肿瘤学原则进行。

2025年5月公布的《经乳晕周围隐匿微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肺切除术专家共识》明确指出这一开创式术式,可以高标准达到肿瘤学治疗原则,该术式也列为了相应人群最高级别的I类推荐,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切除精度与传统手术完全一致,患者远期生存率不受影响。

指导专家:周华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胸外科临床与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肺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的微创治疗与综合防治,尤其擅长剑突下及单孔胸腔镜肺癌技术经验丰富,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经乳晕旁切口隐匿微单孔肺癌手术。主持省科技厅级及参与国家自然等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11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鲁旭 魏彤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