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红山地铁站旁的疏导区,一排排摊位已经亮起。
卖炒粉的李大姐熟练地擦拭铁锅,她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这位置是我摇号摇到的,现在摆得光明正大,心里可踏实多了。”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民治街道流动摊贩治理的新变化。
李大姐口中的“踏实”,来自龙华区推出的“三色分区”流动摊贩治理新模式——以红、黄、绿三色明确严禁区、管控区、疏导区,按功能分区细化管理,让城市秩序与人间烟火实现“双赢”。
一度,这里乱象丛生。摊位挤占道路、油烟四起、噪声扰民,不少居民曾因此频频投诉。而如今,整齐划线的摊位取代了昔日的“战场”,在龙华区城管部门的统筹下,民治街道用“红黄绿三色标尺”——红区严禁占道,黄区限时规范,绿区集中疏导,让城市治理有了新温度。
2025年11月5日下午,由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民治街道主办的“三区划分”流动摊贩治理行动在白松公园正式启动。奥一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的治理行动以直播形式向社会同步直播,城管、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用实际行动展示“执法有力度、管理有温情”的民治风貌。
从“冲突”到“协商”:红区守住秩序底线
民治街道作为龙华区人口最密集、社会结构最复杂的区域,辖内实际管理人口已超90万人。长期以来,流动摊贩密集、经营无序、占道噪声扰民等现象,成为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
为破解难点,龙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选择民治街道率先试点“三区划分”,即通过科学划定红、黄、绿三类经营区域,实现经营空间分级管理。
在民治街道民宝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这里是典型的经营红区,严禁任何摊贩占道经营。
奥一新闻记者跟随执法队员巡查时,看到一辆烧烤车停在路边,老板忙着装锅起炉。面对上前劝导的城管队员,他显得有些为难:“今天生意不好,让我多摆一会儿,再卖点走人。”
“我们理解您想多挣钱,但这是红区,真不行。”面对摊贩以生计为由的请求,执法人员并未采取强硬驱离的措施,而是详细解释严禁区设立的原因和法律依据,耐心劝导摊贩前往合规疏导区经营。
此外,面对摊贩对登记流程不了解的顾虑,工作人员现场协助其扫码登录“i龙华”小程序,指导摊贩在线登记、上传健康证与身份证照片。从解释政策到帮办申请,经过几轮沟通,摊贩终于配合收摊,并感谢执法队员帮他办理登记。
工作人员身穿“蓝马甲”制服,展示“城市管家、人民管家”工作服务理念。
“以前一看我们穿制服就跑,现在主动来问哪里能摆。”民治街道城管工作人员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我们换上写着‘城管服务’‘文明劝导’的蓝马甲,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工作不只是管,更是服务。”
执行过程中,执法队伍还现场演示了“人车分离”安全战术——当摊贩拒不整改、固守摊车时,队员及时划定安全隔离线,引导人员与车辆分离,既保障执法安全,又防止围观人群聚集。从执法文书填写、证据拍摄到秩序维持,处处展现文明、规范、温情的执法风貌。
执法人员对仍拒绝整改、继续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出具《查封扣押物品清单》和《查封扣押决定书》。
执法人员对仍拒绝整改、继续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依法扣押经营工具。
从“堵”到“疏”:黄区里的人情与秩序
沿着道路往前走,奥一新闻记者来到环卫驿站旁的“黄区”——这是一片面积不大的临时管控区,摊位排列整齐,地面干净无污迹。夕阳下,阵阵香味扑面而来,摊主们忙而不乱。
“我们黄区的摊,时间卡得很紧,下午五点能开,晚上八点就得收,但这样挺好,有规矩心里也踏实。”卖烧烤的邓师傅边翻烤边说。
流动摊贩经营管控区(黄区)告示牌旁,摊贩正有序排列经营。
在民治,“黄区”承担着平衡过渡的使命:既要保持环境整洁,又要给未获疏导区摊位的临时经营者一个缓冲空间。按照规定,摊贩可在指定时段、限定范围内进行经营,而超时、噪音和油烟扰民等行为则被严控。
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工作人员李憬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黄区是为那些暂未抽中疏导区摊位的摊贩提供的“缓冲地带”。“摊贩有了去处,居民也少了困扰。我们统一规划时间段、限定区域,噪声、油烟、占道都能有效控制。”
以民治环卫驿站黄区为例,这里经过科学测绘,被划分为15个标准化摊位,每个摊位均编号登记、张贴二维码,经营时间统一设定在每日傍晚高峰期至夜间8点前,既便利居民购买,又避免扰民。
民治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分级管理,让摊贩从‘被动挨管’转变为‘主动守规’,‘黄区’不是简单禁止,而是‘疏堵结合’。”
当天,炒粉摊主刘师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仅用几分钟便完成注册申请,后台审核后即可等待摇号入驻,每次经营许可期限为6个月,期满重新抽签分配。“像我这种没有固定摊位的,终于也能安心做生意了。”刘师傅感慨道。
这样的“柔性管理”让更多摊贩找到了尊严与安全感,也让城市管理更易被理解和支持。
从“混乱”到“秩序”:绿区的烟火气与科技感
在红山地铁站D出口,这里的烟火气最为浓郁。疏导区整洁明亮,摊位一字排开,顾客排队有序。这片600平方米的“疏导区”,成为民治街道治理成效最直观的缩影。
红山地铁站D口的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区)。
摊贩李大妈把炒粉盛到盒里,其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以前跟城管‘躲猫猫’,现在有登记卡、有摊号,再不用提心吊胆了。这位置是我摇的号,公正得很。”
奥一新闻记者看到,现场每个摊位前都悬挂食品摊贩登记卡、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及“一摊一码”。写明摊主姓名、经营品类和日常监管责任人,实现“明白消费”。“这比以前强太多了,”周边居民陈阿姨感叹说,“干净又方便,再也不用绕路走。”
摊位亮证经营,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及“一摊一码”。
市监部门工作人员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疏导区实行每日巡查制度。“食材安全、环境卫生、健康证公示,我们天天查。”一旁的消防工作人员补充道:“液化气、灭火器、操作台面,这些我们都有严格标准。摊贩做生意,我们守安全。”
更亮眼的,是隐藏在摊位背后的科技力。奥一新闻记者了解到,“一摊一码”系统已全面接入AI与物联网。每个摊位都有定位装置,经营时间与位置实时上传。一旦摊贩越界或超时经营,系统会自动报警,管理人员能立即收到提醒并上门劝导。
数字化监管的赋能,让治理从“人盯人”转为“数据监测”,从“经验管理”转向“智能管控”,为城市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过去是‘事后处理’,等问题出现,现在能直接‘提前发现’。”现场技术人员向奥一新闻记者解释道。
从“管理”到“共治”:龙华经验的三色标尺
从红区的守规执法,到黄区的柔性引导;从疏导区的制度保障,再到智慧监管的科技创新,民治街道的三色管理体系,已成为龙华区城市治理创新的缩影。
数据显示,自“三区划分”试点以来,民治辖区流动摊贩总量较去年下降70%,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更多摊贩从“游击经营”转向“定点规范”,更多居民从“投诉”转为“点赞”。
如今在龙华区民治街头,一抹“城管蓝”已成为城市“最温柔的风景线”。文明执法、公正规范的“治”与服务温情的“理”,在这里实现交融。
“过去真怕看到穿制服的,现在碰到城管,我们也会主动问能摆哪儿。”摊贩话语里的变化,是治理温度的最好注脚。
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下一步将把“一摊一码”、分色分区管理经验推广至更多街道,继续完善数据监管体系,推动形成更加规范、开放、稳定并存的城市管理格局。
夜幕降临,疏导区灯光亮起,摊主忙碌着,居民排着队,笑声交织在街头小巷。龙华区民治街道用“红、黄、绿”的三色标尺,丈量出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
在这座城市,依然有热气腾腾的摊点和炊烟,但那份被重新定义的“烟火气”,多了一层秩序的美感。
人群穿梭,香气弥漫——城市的烟火气重新回到街头,但这一次,有序而温情。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彭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