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2025年11月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落下帷幕,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揭晓。在15部荣获文华剧目奖的作品中,由中国文联选送的广州出品舞剧《醒·狮》格外引人注目。这部筹划于2015年、首演于2018年9月28日的作品,是获奖剧目中首演时间最早的,它的获奖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肯定,更折射出国家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导。
文华奖新标尺丈量艺术“可持续影响力”
本届文华奖评审条件作出了重要调整: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明确要求年均演出场次超过十场。这一变革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更加重视剧目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比值,鼓励作品开展常态化演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著名文艺评论家游湋之指出,这一导向明确传递出对艺术作品“可持续影响力”与“市场检验”的双重重视。《醒·狮》与重庆出品歌剧《尘埃落定》同为首演于2018年的作品,且《醒·狮》更早,这看似偶然的巧合,实则是评奖机制优化变革下的必然选择。
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醒·狮》艺术总监、总导演史前进回顾了该剧的艰辛历程:“《醒·狮》2018年9月首演,即于当年底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并被市场赞为‘最燃舞剧’。2019年代表广东省参评‘文华大奖’,获得提名。如果按以往的评选办法,该剧首演已过5年,本届就无法参评了。评审条件的调整,使该剧获得二度参评的机会。”
十年淬炼:从创意到精品的升华
“参加中国艺术节十年的过程当中实属不易。”史前进感慨道,“十年的过程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广州这座城市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在这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它不仅有宽松的环境,而且有包容的艺术创作空间。”
作为在广州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外来人”,史前进对醒狮文化有着特殊感情。“从第一次看到醒狮作为民间艺术的表演就充满好奇心。再到我们出国交流,看到很多华人,特别是外国青年加入舞狮队伍,特别感慨。我觉得这种文化自信的表达是通过传统民间艺术能够体现得更好。”
2015年,史前进遇到了青年编导钱鑫和王思思,开启了将传统文化进行时代表达的探索之旅。2015年至2016年,团队进行了小舞剧创作,过程异常艰辛。“我们请来了南拳武术老师赵伟斌,包括南拳冠军马小兵老师,给演员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训。钱导、王导提取了南拳和武术的精华,再转换成舞蹈样式,创作出小舞剧《醒》。”
2017年,团队邀请罗丽担任编剧。“前后进行了13易其稿的大舞剧编导编剧创作,这一年多的时间为我们大舞剧的铺垫打下了坚实基础。”《醒·狮》2018年9月首演,即被观众称为“最燃民族舞剧”。“那一刻我们觉得之前三年的所有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艺术创新与本体坚守的平衡
《醒·狮》总编导钱鑫、王思思介绍,这部舞剧是他们与广州歌舞剧院联手打造“岭南文化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将舞台艺术与民族情感、非遗文化、地域特色深度融合。面对当下“重意境轻舞蹈”的倾向,《醒·狮》以扎实的舞蹈语汇推进叙事。“茶馆中的双人过招行云流水,练武场上的男女双人舞细腻传神,三人舞、四人舞的编排匠心独具。群舞段落更是精彩纷呈,南拳队阵气势如虹,群狮共舞震撼人心。”
在叙事层面,《醒·狮》构建了完整清晰的故事脉络。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的标语最终呈现于舞台,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民族精神在艺术表达中得以自然升华。在舞台创新方面,《醒·狮》将巨型非遗狮头直接搬上舞台,南拳武打与舞蹈语汇的融合,慢动作、蒙太奇等影视手法的运用,其创新意识与完成度至今仍值得称道。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广州粤剧院董事长、《醒·狮》原制作人林凯彬及广州歌舞剧院副总经理、《醒·狮》运营总监刘飞彤认为,《醒·狮》最大的特点与成功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目前,这部舞剧已在全国巡演300余场,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有的观众拿着巡演日程表,追着《醒·狮》全国跑,有的已连续刷了超过31次。
这部筹备于十年前的舞剧何以征服当下观众?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张毅介绍,《醒·狮》特别重视聆听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一直在巡演,也一直在打磨提升。特别是今年以来,对舞蹈特别是重要舞段进行了认真细致地优化,并对音乐、舞美、服装、灯光、道具等都进行了较多的修改提升。
《醒·狮》凤儿饰演者梁绮琦分享了她与剧目的深厚缘分:“在2016年岭南舞蹈大赛小舞剧组,我就是《醒·狮》隔壁《哭嫁》的演员。那会儿我才16岁,直到2019年,《醒·狮》进京去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那会儿我刚考上大学大一。那天是4月19日,我约同学一起去观赏,没想到自己的家乡文化能这样被搬到神圣的舞台上。看完后久久不能释怀。”
2022年,梁绮琦加入广州歌舞剧院,接演凤儿角色。“我能接到凤儿这个角色非常激动,既能历练自己又能完成梦想。加入团队后,我深刻感受到我们团队的凝聚力。10月25日《醒·狮》演完,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流泪,被这个团队深深感动到。”
醒母饰演者刘星月已是29岁的资深演员,“越来越接近醒母的实际年龄了,醒母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的难点可能在于人物的把控,年龄的塑造以及人物的厚重感。醒母帮了我很大的忙,她给我带来很多思考,让我在演员这条路上变得更加坚韧。”
现代舞狮人饰演者李奥从学校毕业就加入团队,“正好那个时候就是舞剧《醒·狮》排练初期。我特别喜欢这种文化符号和它的文化痕迹,发现我们中华文化有多么浓厚,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醒·狮》像一条小溪一样,一直没有断过,滔滔不绝地流。”
八年常青:为观众而演,经市场检验
谈到作品持久魅力时,广州文研院副院长、舞剧《醒·狮》编剧罗丽指出:“现在‘十五五’规划里面特别谈到,我们要从文艺作品的创作走向文艺产品的生产。更多是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活在市场,活在舞台上。《醒·狮》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只是一个文艺作品,也是属于中国人的,属于岭南,属于湾区的文化符号。”
“当年我们写《醒·狮》的时候,没有写个人英雄主义,我们写的无论是龙少、凤儿还是阿醒,他们都是普通人。像醒母这样不愿意孩子去惹事的人,为什么奋起抗击?就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有担当。这些个体情感,会和我们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罗丽强调,“我们写作品还是要回答为谁而写,为谁而演的问题,我们的戏是要为观众而演的,要回归市场上,受到市场检验。《醒·狮》用八年回答了这个问题。”
关于《醒·狮》能连演八年持续受到观众追捧的原因,罗丽认为:“首先有赖于它找到了一个接地气有情感的题材,除了情节题材在舞台呈现很燃以外,更多得益于广州歌舞剧院这样一个很有力的团队,现在已经是第四代演员了,主演除了第一代还在演以外,很多演员都换过一批又一批。有这么多演员愿意花八年的青春在同一部戏上打磨,证明了艺术是要讲求规律的,它是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期经营,把个人情感灌注,才能出好作品。”
载誉前行:焕新版再出发
值得一提的是,焕新版《醒·狮》即将再次出发。该剧总统筹张毅介绍:“2026年1月24至25日,载誉归来的《醒·狮》将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连演2场,以最昂扬的激情、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真挚的深情反哺羊城观众。2026年新年伊始,该剧还将于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开启新一轮全国巡演,并陆续抵达佛山、珠海、东莞、上海等地,为全国观众再次献上丰富多彩、传统与创新兼具的岭南文化盛宴。”
广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佘莉莉认为,《醒·狮》的获奖,不应简单理解为对往昔遗憾的弥补,而应看作对当前舞剧创作生态的良性调节。文华奖通过这部作品,肯定了那些在艺术创新与本体坚守之间取得平衡的创作路径,为舞剧艺术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真正优秀的作品,既要勇于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更要扎根于艺术本体的深厚土壤。这对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文艺生态具有深远意义。
从2015年25分钟的小舞剧版本到2025年全新版,《醒·狮》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这部作品用时间和市场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在文华奖的肯定下,《醒·狮》这一岭南文化符号将继续舞动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图:广州歌舞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