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1月6日晚,在十五运会赛场上,广东男篮依靠下半场发力,以96∶73战胜江苏获得小组赛两连胜。代表广东男篮征战赛场的,就有广体学子胡明轩、刘传兴以及校友徐杰、李炎哲、杜润旺。
南都N视频记者从广州体育学院获悉,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独立建制的具有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体育高等学府,广体以“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服务融合”三大维度全方位、多角色参与本次十五运会。
其中,该校参赛阵容强大,出征运动员共118人(其中参加竞技体育项目的在读学生94人,参加群众项目的在读学生20人、教师4人),技术官员35人次(其中教师任竞技体育项目技术官员19人次,任群众项目技术官员15人次,学生任群众项目技术官员1人次),教练员9人(其中竞技体育项目教练员1人,群众项目教练员8人)。
师生参赛项目丰富多元 赛场捷报频传
翻开十五运会的广东省参赛名单,不乏广体人的身影。
比如,巴黎奥运会跳水冠军陈艺文、女子曲棍球银牌获得者钟嘉琪、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男子双人3米跳板冠军黄博文、第26届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400米栏冠军莫家蝶等多位广体知名校友代表广东省出战,在跳水、曲棍球、田径等多个项目中展现实力,力争为广东省争得荣誉。
南都N视频记者了解到,师生参赛项目丰富多元,涵盖马拉松游泳、跳水、花样游泳、冲浪等水上与潜水类项目,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等球类运动,射击、射箭、射击飞碟等射击射箭类项目,场地自行车、竞速小轮车等自行车与小轮车项目,举重、击剑、现代五项等重竞技与格斗类项目,田径类项目以及攀岩、帆船等户外与极限项目。此外,还有中国象棋、健身气功等智力与传统养生类项目,充分展现了广体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深厚底蕴。
虽然十五运会开幕式还没开始,但属于广体人的赛场捷报早已频传。
广体师生助力广东队斩获十五运会群众展演太极拳(八法五步)冠军。
广体组队代表广东夺得十五运会五人制足球甲组冠军。
在此前举行的十五运会男子水球决赛中,广体校友吴宏辉、张楚锋、陈仲贤、胡长信、解泽楷、陈锐作为队员,助力广东队成就全运会六冠伟业;
在群众展演太极拳项目决赛中,广东队由广体武术学院教师周颖担任教练,队伍成员以广体2023级学生张森、2024级学生黄子伦及校友李保坤为核心,荣获太极拳(八法五步)项目冠军;
在群众项目足球比赛中,广体分别组建了七人制男子老将组和五人制男、女子甲组队伍,最终勇夺七人制男子老将组、五人制男子甲组两枚金牌;
在群众项目五人篮球女子A组决赛中,广体运动训练学院教师王禛担任教练,带领队员斩获冠军……
大规模、多角色参与 展现“体育+”跨领域协同人才培养特色
事实上,学校在本次十五运会的参赛规模和项目布局,与学校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高度契合。
该校相关负责人指出,学校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体育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体育特色应用研究型高校的办学定位,遵循“以体为主,融合创新”的办学理念,淬炼形成了“扬岭南体育文化、助湾区体育发展”的办学特色。而学校同期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服务十五运会也成为学校“申博”成功之后首个人才培养成效集中展现与实战检验的重要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最早培养霹雳舞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在广东省体育局牵头下,广体与广东省重竞技体育训练中心联合,以“省校共建”的方式组建了广东省霹雳舞队参加本次全运会,并由广体体育艺术学院副院长宋波担任教练。经过教练员团队的精心选拔与科学训练,广东省霹雳舞队队员严振彬(男)、黄曼曼(女)闯入决赛。
8月26日,广体成功举办十五运会霹雳舞测试赛。
本次大规模、多角色的参与,是广体“以体为主,融合创新”办学理念的立体化展示,也是“体育+”跨领域协同人才培养特色的生动体现。
除参赛师生之外,截至目前,广体已选派10名教职工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省、市执委会工作,已选派40名教职工加入排球(男子20岁以下组)竞赛委员会、60名教职工加入霹雳舞竞赛委员会,专职承担赛事前期筹备工作;另一方面,组建赛时服务团队,选派78名工勤人员加入场馆保障团队、47名学生参与十五运会会歌MV录制,同时选拔344名志愿者,累计服务各项目比赛940余人次。
除此之外,本次十五运会颁奖仪式上使用的颁奖音乐由广体音乐教研室团队创作,以经典民乐《彩云追月》旋律为基底,融合三地钟声,营造出浓郁的岭南韵律与湾区共融氛围。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广体在“体育+艺术”创作上的深厚积淀,更体现了学校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体育表达的创新能力。
“广体本次向十五运会输送的不仅是运动员和教练员,更是一支涵盖赛事组织、体能与运动表现分析、康复保健与伤病预防、心理辅导与营养指导、文化传播与艺术创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展现了学校在赛事全链条、全周期的人才储备与综合实力,有效彰显了‘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成效。”广体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
四大方向改造升级 场馆焕新赋能赛事保障
11月1日,十五运会排球项目男子20岁以下组,在广州体育学院亚运篮球馆正式开赛。据悉,该场馆还将是霹雳舞项目竞赛场馆。
“广州体育学院亚运篮球馆建成于2010年,场馆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自亚运会后,该场馆长期作为学校教学训练场地使用,并成功承办2017年金砖国家运动会排球比赛。”广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赛事主赛场,该场馆通过“精简节约、绿色低碳、数智赋能、文化融合”四大方向完成改造升级。
广体亚运篮球馆。
项目严格遵循简约实用原则,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聚焦功能房环境提升与设备更新。通过科学设计,优化资源投入,对核心区域进行精准改造。例如,对馆内功能房、卫生间、走廊等关键区域的墙面及天花吊顶进行翻新,既满足赛事需求,又避免过度投入。
改造工程贯穿绿色低碳理念,重点采用节能增效措施。例如,场馆内原卤素灯更换为节能LED球场灯;翻新时优先选用环保型材料,减少施工污染;通过精细化施工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产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本场馆改造项目深度融合智慧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场馆运营效能。信息化系统改造涵盖视频监控全覆盖、智能网络通信(含UPS不间断电源)等模块,并通过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保障数据安全,为赛事举办提供数智科技支撑。
此外,改造过程中还结合广体校园文化特色,融入健康、绿色元素,打造校园复合社区型体育馆新模式。
参与十五运会 推动学校以更高站位谋划学科建设
“参与十五运会,叠加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重要背景,将有力推动学校以更高站位谋划学科建设,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新范式。”广体相关负责人说道。
广体志愿者。
接下来,学校将对接赛事组织与高水平竞技的真实场景需求,将其作为优化学科布局的实践指向。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在夯实传统体育学科的基础上,拓展“体育+医学”“体育+数字技术”“体育+产业管理”等方向,构建复合型学科体系,推动学科向应用化、融合化发展。
依托赛事积累的实践资源,不断完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学、训、赛、研、服”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方面,建设紧贴体育科技前沿与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动态更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将赛事中的实际问题融入科研课题,聚焦生物力学监测、智能裁判辅助、智慧场馆运维、能碳管理等关键技术,进一步促进在体卫融合、体工交叉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从而推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良性循环。
聚焦赛后治理的成果转化,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创新实践。十五运会的成功参与,特别是霹雳舞队“省校共建”模式的深入推进,将为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路径提供实践经验。依托赛事积累的管理机制与人才梯队,学校将进一步打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通道,重点以国家羽毛球学院、国家足球学院两个“国字号”平台为试点,积极构建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模式,探索体教融合新机制,促进体育资源与教育体系的双向赋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广体宣
图片:通讯员提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