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珠江,风过岭南。11月9日晚8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开幕式在木棉绽放、飘带飞扬的广东奥体中心盛大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会场并宣布运动会开幕。
当全运会的火炬在大湾区掀起全民簇拥的热浪,当《气势如虹》的官方会歌响彻广东奥体中心的会场,这场承载全民运动、全民参与、全民狂欢梦想的体育盛会,终于以傲人的姿态开启了不凡的“湾区时间”。
开幕式尽显湾区范
精彩的开幕式,浓厚的湾区特色。本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以“圆梦未来”为主题,通过“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大篇章,将岭南醒狮、龙舟竞渡、中华战舞等传统文化元素,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场兼具国际品质、岭南风采、湾区特色的沉浸式“古今对话”。
“拥抱彼此透明,编织一个梦境;拥抱彼此透明,汇聚一颗心”,空灵的开幕式主题曲让十五运会意境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物理区隔在弥合,人与人的心更贴近。
粤港澳一家亲,大湾区零距离。
从岭南古港的千年气韵,到世界湾区的都市风华;从传统民俗的经久不衰,到数字未来的曼妙想象,一场开幕式,可以说将科技赋能文化创新、赋能体育竞技的高质量发展诠释得淋漓尽致。
全运会是全国运动会,更是全民运动会。本届全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走进香港、澳门。
整个大湾区在为十五运会沸腾,也在为不分彼此的相拥鼓掌。
一次前所未有的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一次跨越地域的融合探索和制度创新,从2021年获批承办,到如今盛大开幕,四年多时间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同创、共建共享共赢,玉汝于成,协力让整个全运会的赛事、承办都展现出超一流水准。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
几年辛苦不寻常,十五运会的盛大开幕,前前后后为之奔忙的粤港澳各界民众在参与、见证并分享着盛会的喜悦,也依旧难忘紧锣密鼓的几年艰辛。从政府的统筹,到全民的响应,再到市场的激发,整个十五运会的筹备过程凝聚着太多信心与勇气、太多难忘与温情。
本届全运会始终秉承“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把每一项承办准备做到事前、看到长远。因为一项赛事的举办,考验的是现代城市的治理水平、协调机制与全民动员能力,也是支撑一座城市全民体育、大众运动的诸多细节,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体制机制的协同能力与融合深度。
在赛事安排上,十五运会充分考虑城市特色和项目优势,充分尊重港澳意愿,把比赛项目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十五运会也因而成为全运会历史上城市覆盖最广的一届全运会。尤其公路自行车、田径马拉松等项目以跨境形式举行,生动呈现了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跨城市协作的新成效。
全运会是全民的运动会,更是共享的城市运动风情。10月底,广州市进出校园管理系统体育场馆预约小程序——“校体通”上线,第一批约800所中小学的1300多个体育场馆可接受预约,为广大市民送出“健康大礼包”。全运会点燃了全民的运动热情,通过全运会的体育竞技,进一步激发全民参加体育健身的城市热情。
而香港为本届全运会更是组建了历来最大的赛事义工团,人数超过1.6万名,其中15岁~17岁青年义工超1000名。澳门也组建了3500名的志愿者队伍,为全运会赛事在港澳的举办提供周到、细致的志愿服务保障。港澳同胞对本次全运会的热诚关注和热情参与,凸显出湾区一家亲的情感和港澳同胞热烈的爱国情怀。
粤港澳无感大通关
本届全运会,全面贯彻绿色低碳办会理念,并在其中深入挖掘全民参与的落点,实现了低碳环保与科技赋能的结合。
这是一个创举。秉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十五运会超过九成的比赛场馆都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打破全球近40年来“大拆大建办大赛”的刻板印象。但与此同时,十五运会比赛场馆又都以崭新的建筑风貌与世人见面。老场馆的系统更新,以兼顾赛时赛后利用为原则,让场馆的更新投入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复利引擎”,为完善城市功能提供可能性。
在广东奥体中心主场馆改造工程中,原本封闭二层空间的玻璃幕墙被完全拆除,改为具有800米环形跑道的开放式空间,赛时作为大型观众疏散平台,赛后则将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空间,让场馆更新真正“投资于人”。十五运会赛后,各场馆将全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全民共享。
没有大拆大建,却绝非小修小补,让赛事承办华丽转身成为城市更新的新引擎,这是一场赛事的迭代,也是一座城市的温情。
早在1987年,广东省就通过六运会激活天河体育中心商圈,此后的九运会、亚运会、大运会,无不留下“以赛促建”的城建方法论。而十五运会更是同时启动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施展“绣花功夫”为现代城市的系统更新穿针引线。
在首次联合承办大型综合性赛事的经历中,世界级城市群这一次也得以同步更新“制度接口”,粤港澳三地软设施互联互通得到进一步完善。
这是一次真正的融合测试。粤港澳三地通过跨境测试赛总结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破解在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难题。十五运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途经珠海、香港、澳门三地,选手6次丝滑“无感通关”,无间断地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而这一技术创新,就是由珠海企业研发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使全运会史上首次跨境赛事成为可能。
本次全运会是首届碳中和全运会,涵盖场馆建设改造、物资生产运输、执委会办公、赛事组织等全流程,预计总碳排放量在75万至80万吨之间。
而在广州,普通市民想为全运会减碳,只需要每天坐公交、骑共享单车、开新能源车,甚至节约用电、做好垃圾分类,在碳普惠平台,市民的绿色行为都会被记录,转化成个人“碳减排量”,并积累成可以兑换好礼的“碳币”。还有企业主动捐出碳减排量,深圳4家头部企业一次性捐赠10万吨碳资产,惠州赛区企业捐赠广东碳市场特别配额1.05万吨,帮助赛事实现碳中和……
一场全民参与的碳中和运动会,映衬着当代人向未来释放的善意,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对世界的责任与使命。
新科技赋能想象力
这是体育竞技的赛场,更是科技创新的秀场。
科技赋能是包括开幕式在内整个全运会的鲜明特质,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参与并独立完成火炬传递,全球首例深海“燃冰”采火,全球首创开合屋盖加移动斗屏多维场景……
第十五届全运会,凭多项“全球首创”技术出圈。作为十五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地,广东奥体中心8万人的巨型场馆面临声学挑战——空场状态下,混响时间可接近7秒,易导致声音浑浊、延迟。为实现清晰而沉浸的音响效果,扩声系统供应商锐丰科技就在材料应用、产品设计及数字技术等多个维度实现了创新突破。技术团队还通过实现“心形指向”技术,将声音能量精准聚焦于听众区,有效抑制多余反射声,显著提升语音清晰度。
哪怕是一个天气预报,也因为十五运会而有了迭代的提升。本届全运会,广州市气象部门汇聚全国顶尖气象专家力量,打造“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全方位立体监测网络,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研发针对开幕式及不同赛事的高精度预报产品,推出“一馆一策”“一赛一策”定制化精准服务,并通过全运会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向观众、运动员、工作人员等全面展示与即时传递。
高精确度、高灵敏度与高匹配度的气象服务,之于全运会赛事而言,首先是对运动竞技的科技助力,而公众亦可从中窥见全运会赛事全程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坚实可靠的技术团队提前入场、全程跟进。
全民的运动会,贯穿始终的是全民的全情投入,是体育、文旅、科技等产业的主动作为,更是赛事经济与社会活力的常态循环。这场全运会,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一次全民的总动员。以十五运会为契机,粤港澳三地对一事、一策、一规同行的协同效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这是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时刻,是收获与荣耀的节点,是欢呼与沸腾的瞬间,全运会不再只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全民运动、全民参与的公共场景。
“冲冲冲,远大冀望相同,未来自信伸手可抱拥”,十五运会点燃整个大湾区,向世界展示她的开放与包容、诚意与热望,十五运会凝聚全民参与的体育竞技精神,生动诠释全民共享的湾区融合发展理念。
引天之光,燃海之火。全运圣火,从浩瀚深海到岭南大地,粤港澳三地火炬手以极具想象力与未来感的方式共同点燃十五运会主火炬塔——天海之冠。
属于全民的十五运会来了,一个沸腾的大湾区开门迎客!
编辑:陈邹心怡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