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载着岭南风物驶向远洋,到近代华侨先贤归国创业、助力家乡发展;从改革开放后侨胞带回资金技术、搭建中外交流桥梁,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华侨以智慧赋能产业升级。华侨是广州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日,由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百万英才 智在广州”活动上,逾百位来自世界知名院校的侨界博士精英齐聚花城,通过深度城市体验与科创交流活动,共话发展机遇,为广州“拼经济、办全运”及大湾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侨智力”。
活动现场。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质
让实验室技术快速走向国家级盛事舞台
“在科考码头采集火种,背景是国之重器梦想号。再次回想起现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2021年,美国北达科他大学石油工程博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全运会“源火”采集技术团队成员仇德智从美国来到广州,成为一名科研人员。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来自深海的“源火”点燃了城市的体育热潮。作为“源火”采集技术团队的一员,仇德智亲身参与了这场“水火相济”的深海奇迹。当再次提起这次经历时,仇德智依旧激动不已。
今年9月18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到达“海马”冷泉作业工区。“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搭载着研发团队精心设计的“可燃冰采集及引燃装置”缓缓潜入深海。经过49分钟的下潜作业,“海马”号下潜至1522米海底。通过远程操控机械臂,精准采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气体。气体采集完毕后,科考船甲板上的太阳能光伏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成功引燃了甲烷气体。这一刻,在南海1522米深的黑暗中,一簇火焰骤然跃起——全运会的“源火”成功采集。
美国北达科他大学石油工程博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全运会“源火”采集技术团队成员仇德智。
“采火成功的背后,是10余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是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者深耕可燃冰勘查试采领域近30年的深厚积淀,传递的不仅是跨越山海、生生不息的体育精神,更是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发展雄心。”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是广州“科研—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支撑,让实验室技术快速走向国家级盛事舞台。
“在和人接触的过程中,让我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亲切和温度,也让我爱上了这片土地。”仇德智透露,在归国前也曾对比过北京、上海等城市,广州是最接地气,最具有人文特色的城市。从人才公寓、科研补贴,到提供的各种全周期创业支持……政策为仇德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撑;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质,是一片能让梦想扎根、让理想生长的沃土。
仇德智分享十五运会“源火”采集故事。
陪你“试错”的工厂和“陪跑型”的企业家
广州有“落得了场景”的务实基因
在新加坡的实验室里,“00后”创业者岳毅然接触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AI科技的前沿阵地,让他意识到技术没有国界,但技术人有祖国,有根。求学期间,他以最短的时间拿到学位后选择回国,回到湾区发展,并选择继续围绕AI产业深耕,开启创业生涯。
“00后”创业者岳毅然。
为什么是广州?在岳毅然看来,广州,是一座让年轻人“敢想、敢干、宜业、宜居”的城市。“广州的烟火气中有一种‘向下扎根’的踏实与包容,也非常有生活的实感。这里有‘接得住科技’的产业土壤和‘落得了场景’的务实基因,给了我们事业成功的答案。”岳毅然介绍,团队开发的“AI生产文件生成智能体”,正是瞄准了大湾区庞大的电子、模具等流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普遍面临“小批量、多品种、非标化”的订单压力,团队用AI大模型构建的行业垂类Agent,能一键生成报价单、工序单、报关单等文件,把原本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天的人工BOM处理压缩到几分钟,显著降低了技术和知识门槛。“新鲜事物的落地与应用总归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波动过程,在广州,你可以快速找到愿意陪你‘试错’的工厂,愿意开放产线给你‘跑模型’的企业家。这里的创业与产业生态,给了我们‘再来一次’的底气。”
岳毅然认为广州有“接得住科技”的产业土壤和“落得了场景”的务实基因。
进一步完善“研发-中试-生产-应用”全链条
助力华裔新生代在世界舞台上发声
生物医药领域的侨博士代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博士李宛霏在毕业后也曾面临多重选择,她还记得在面试过程中,关于技术要落地到新药中,怎么解决量产时的成本问题时,让她意识到,原本只考虑了实验室里的“最优解”,却没想过产业里的“可行性”。
在复盘的过程中,李宛霏发现,广州已经为生物医药发展搭建了发展平台。“广州已集聚65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从研发、临床、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生态。更重要的是,广州对生物医药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扶持。”据了解,2024年出台了《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全市的高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有政策,广州更是用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精准地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困局。”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博士李宛霏。
李宛霏表示,“仅有人才与政策远不足以支撑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通过资本布局填补产业链空白,构建‘研发-中试-生产-应用’全链条闭环。”李宛霏也建议,未来可以从深化国际合作、加速产学研医融合以及布局前沿领域三大方向聚焦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用广州的“暖”让海归人才快速找到 “家” 的感觉,用广州的 “智”,让科研理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伍景辉致力于用AI和数据智能搭建连接世界的“数字桥梁”,在活动现场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并进一步倡议建立“国际AI智汇中心”,推动更多海外博士与广州本地企业对接,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他还提出要培育“青年国际创新社群”,让全球青年力量在广州汇聚,让更多华裔新生代在世界舞台上发声。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伍景辉。
“侨博士直通车”服务开通
为英才在穗逐梦保驾护航
感受云山珠水的柔情,现场见证十五运会的荣誉,零距离感知广州的产业脉动和发展机遇。在活动期间,百名侨博士还深入各区展开调研,与前沿科技对话,探索合作契机。
广州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卞勇介绍,近年来市侨联积极走访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拜访侨社团,对接侨人才,只为把广州的机遇带到侨胞的身边。为海内外侨界人才在穗创新创业、生活发展等提供政策和资源链接,让侨界才智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侨博士直通车”服务开通仪式现场。
今年以来,广州市侨联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3家广州茶居,为广大华侨华人提供畅叙乡情的开放场地。活动期间,正式开通“侨博士直通车”服务,将为侨界博士在穗的创业发展、安居生活提供政策和资源链接,促进侨博士来穗创新、创业、合作、交流,让侨界才智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英才在穗逐梦保驾护航。
文字:南都N视频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赖思恩
通讯员:穗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