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里加速不小于5秒,新国标突出“安全优先”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11-14 16:30
图片

11月12日,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官网消息,由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国家标准计划《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向社会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显示,与2017版标准相比,本次修订更改和新增了多项整车安全装置配备要求,包括对车辆限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防护以及门把手等安全性能提出了要求。

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产品,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驾驶体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新的安全隐患。在此之前,一些备受关注的事故引发外界对汽车安全问题的关注,此次新国标顺应新的技术环境,明确了诸多重要的技术标准,也是对汽车安全诉求的一次整体回应。

比如百公里加速不小于5秒,媒体在报道此次新国标时,这一细节受到特别的关注。众所周知,百公里加速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参考指标,反映了车辆的加速能力和动力系统的性能,以往很多汽车营销都将百公里加速数据表现作为重要卖点。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在这方面的性能有很大优势,问题在于,尽管汽车技术在快速发展,但交通环境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尤其是社会对安全的诉求依然强烈。电动汽车需要在安全和体验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制定一个具备较高安全标准的指标,显然符合公共利益。

这个道理和电动自行车类似。现有技术足以让电动自行车达到较高的行驶速度,但是有关规定要求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且超速时电动机应自动停止动力输出。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电动自行车对驾驶技术没有资质要求,路面行驶也受到很多限制,如果放任高速行驶,会显著增加交通事故概率。因此,根据其定位设置一个合理的车速限制,显然符合公众对安全的期待。

涉及电动汽车的安全事故中,不少都由汽车启动加速失控所致,业内人士提到,这类事故多是由于驾驶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时,对高加速模式的驾驶准备和操控能力不足。新国标将百公里加速设定为不小于5秒,意味着车辆刚启动时处于加速性能较低的状态,驾驶人需采取一定操作过渡到高加速模式,驾驶准备相对充分,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于行业内争议已久的车门把手设计,《征求意见稿》提出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外把手。此规定可谓众望所归,回应了近来外界对门把手问题的关切。据媒体报道,前不久,成都某新能源汽车撞击护栏起火后,众多现场群众“拳打脚踢”试图打开车门,但未能成功。这起事故让“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争议再次从行业讨论升级为全民焦点,保留机械应急开启设计的呼声极大。

对百公里加速和门把手这类技术环节的规定,足见新国标具有相当的针对性。车企要尽快适应新的标准,同时也有必要反省过去在市场竞争中那些走偏的操作——有的车企过度追求新颖的设计,甚至依靠花哨的技术细节来吸引用户,汽车的安全性这一关键诉求反而被忽视。当然,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监管也需要主动适应,及时补上相应的安全规范。在“新”的发展路上,不能放弃对“稳”的追求。

编辑:张子庆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