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展览“场外:移动影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西班牙国际合作发展署、西班牙驻华大使馆、深圳文泽创展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展览由当代艺术研究员苏珊娜 ·桑斯策展,汇聚了十二位西班牙艺术家,旨在为西班牙电影与当代艺术提供全新的解读视角。
西班牙驻华大使玛尔塔·贝坦索斯致辞。
展览开幕式上,西班牙驻华大使玛尔塔·贝坦索斯表示,此次展览延续了西班牙驻华使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央美院美术馆的长期良好合作,这也是首次在中国集中展示十二位国际知名西班牙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共同探索影像及其技术载体的边界,其创作所蕴含的精神与叙事方式,深度契合中国年青一代的思想精神与创作探索热情。在移动影像成为时代共同语言的背景下,该展览不仅是艺术促进理解、激发灵感、共创未来的工具,更巩固了中西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作品所提出的关于当下与未来的疑问,也将引发更多思考与对话。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谈到,本次展览以“场外”为线索,汇聚了西班牙艺术家群体的杰作,重新审视了“移动影像”的边界与可能性,不仅展现了西班牙当代艺术的创新合力,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央美术学院长期致力于数字媒体与影像艺术的探索,本次展览与我院的教学和研究高度契合。它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场关于影像的学术思辨,我们相信影像艺术已不再是技术的附庸,而是感知世界、反映现实的重要工具。愿“场外:移动影像”如同一粒种子,在中西文化的土壤中深耕发芽,激发各国关于视觉、地域与文化的对话。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主持开幕式。
嘉宾合影。
展览以一场纪念性的沉浸式装置体验呈现,移动影像在此脱离传统形式,栖居于更广阔的空间之中。在视觉与物质、电影与当代艺术的交界处,这些作品邀请我们以另一种方式观看、思考影像,甚至将其视为可栖居的场所。这种大胆、求变且不断探索的姿态,始终贯穿西班牙艺术的精神脉搏。
展厅现场。
展览通过四个章节展开:首章以几位影像艺术先先驱者引入——路易斯·布努埃尔、卡洛斯·绍拉、佩德罗·阿莫多瓦尔、维克多·艾里斯——他们解构电影与其仪式性,揭示投影与体验的新形式。第二章探索动态影像的语法与叙事,呈现阿尔伯特·塞拉的激进突破、伊萨基·拉库埃斯塔的实验精神,以及洛伊丝·帕蒂尼奥的视觉诗学。第三章引领我们走向作为身份建构者的影像,展示帕特里夏·埃斯基维亚斯、卡贝略/卡塞勒与伊茨亚尔·巴里奥兼具批判性与个人艺术特色的探索。终章则指向未来:影像与屏幕本身已成为创作的核心主题,邀请观众体验丹尼尔·卡诺加尔与安普罗·萨尔德的技术实验与跨学科研究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丹尼尔·卡诺加尔的生成性作品《阿马尔加玛·普拉多》在美术馆一层大厅呈现,建议观众到四层通道处观看。
ALBERT SERRA / 阿尔伯特 · 塞拉 Bullfighting 《斗牛术》 2025 14’
ISAKI LACUESTA / 伊萨基 · 拉库埃斯塔 Strokes 《笔触》 2007 4’
LOIS PATIÑO / 洛伊斯 · 帕蒂尼奥 Metallic Shadow in the Dream 《梦中的金属阴影》 2018 22’
AMPARO SARD / 安普罗 · 萨尔德 Haptic Self-Portrait 《触觉自画像》 2021 《触觉自画像》
展期将持续至2025年12月28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