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分”转向“育人”,教育强区如何“量”出未来?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5-11-17 17:08

南都讯 记者赵雨琪 什么是教育强区?教育强区如何衡量?区域教育在推进教育强国战略中扮演怎样的角色?11月15日,在珠海举办的“‘数’说强区 ‘育’见未来:教育强区论坛暨指数发布会”上,《中国教育强区指数报告(2025)》正式发布,从公平、创新、规模、质量、效益等维度,对全国21个代表性区县教育发展水平展开系统评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路径。

据了解,该指数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联合研制,作为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区域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变,助力基础教育迈向优质均衡。

图片

报告显示,当前教育强区建设呈现“东部引领、中西并进”格局,区县可分为先导级、优势级和中坚级三大梯队。样本区域在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均衡,但在学前和高中阶段差异仍较明显。

专家研讨环节,多位学者围绕教育强区建设建言献策。北京师范大学薛二勇教授指出,以县为主是推进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中国人民大学翟小宁教授提出“三位一体”教育新范式,强调数智时代将重塑教育形态;上海市教科院李伟涛研究员则指出,教育数字化治理的关键在于释放数据潜能,推动学校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

在实践分享中,北京市朝阳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等典型区域介绍了各自特色探索。康巴什区作为先导级中唯一的中西部样本,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师赋能、家校社协同等系统改革,实现了从“名校导向”到“全域优质均衡”的转变。

图片

全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姚俊从系统化、智能化视角拆解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浙江乐清、山东兖州等地代表也结合地方实践,分享了数智赋能、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经验。

“十四五”以来,我国区域教育均衡水平有所提升,但城乡、校际差异仍需破解。面对“十五五”开局,专家建议进一步强化教育数字化治理,推动师资、课程、数据等要素跨区域流动,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区域样本”。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