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5(第十一届)湾区金融年会在深圳盛大启幕。本届年会由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深圳市财富管理协会联合主办,作为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平行论坛,同步联动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金博会),以“AI新浪潮 金融新生态”为核心主题,汇聚顶尖专家学者与行业领袖,共探“AI+金融”融合趋势,献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湾区方案”。
在主题分享环节,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房涛聚焦 “湾区金融新生态的‘根技术’与‘暖价值’”,分享了公益金融实验室在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她表示,大湾区是公益金融的天然试验场,此类金融产品在此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公益金融,亦称社会影响力金融,是一种注重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新型金融形态。房涛表示,应通过金融工具赋能社会价值,让善意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在社会财富流转过程中,金融机构通常最擅长商业投资。在欧美,社会影响力投资已非常普遍;慈善公益虽占比较小,但金融机构作为财富分配的关键枢纽,大有作为。”她强调。
房涛认为,公益金融将成为未来各大金融机构的标配,正如当下慈善信托已成为信托机构的标配一样。公益组织身处一线,能迅速洞察社会需求,而金融机构则提供金融工具与风险控制支持。
关于公益金融的发展态势,房涛强调应注重生态多样性。大湾区金融生态既需要“参天大树”,如大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巨头,也离不开“茂盛灌木”,如中小型机构与社会服务组织。它们在践行金融向善时,所适用的模式与适配的金融产品也应有所区别。
她进一步阐释,大型机构可设立公益金融实验室,发挥“创新雷达”作用,扫描社会需求;作为“产品工坊”,孵化如慈善理财产品等新型金融工具;并充当“生态链接器”,促进政府、学界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而中小机构则可融入现有生态、精准切入,积极参与社区金融教育项目,与成熟公益组织合作,针对特定群体开发轻量型金融产品或服务,实现精准的社会影响力与客户触达。
在房涛看来,大湾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地,有责任拓展社会价值的边界,是公益金融天然的实践沃土。
她还表示,应着力创造新的增长极。“所有社会问题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善意经济’蓝海。谁能率先构建服务于这片蓝海的金融基础设施,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道德与商业的双重制高点。”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