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徐瑞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主任、医院副院长曾木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自上一届(2023年)马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这所肿瘤专科医院已连续培养了三位院士,不仅使其成为目前广东院士数量最多的医疗机构,也在全国医学界引发广泛关注。
南都记者统计发现,在全国医院系统产生的10位新晋院士中,北京占据5席,上海与广东各得2席,浙江1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下称“中肿”)何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双星同耀”?这背后不仅是医院自身的科研生态在支撑,还是广东近年来在生物医药与医疗创新领域持续布局的成果体现。
01/
破解高发肿瘤的世界难题
两位新晋院士的研究均深深扎根于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高发肿瘤的防治需求,他们的突破不仅服务于本土患者,更逐步改写了国际诊疗指南。
徐瑞华:让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标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徐瑞华。
中国消化系统肿瘤每年新增病例近160万,占全球新增病例的40%。
在早诊领域,徐瑞华团队找到特异性的甲基化分子标签,实现了准确、简便、无创的消化肿瘤早诊突破。
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徐瑞华团队针对中晚期直肠癌,首创免疫药物根治性方案,肿瘤完全消失率达75%;针对晚期肠癌,建立了瑞戈非尼、呋喹替尼靶向治疗新策略。这些方案均已成为国际治疗标准,改写了国际指南。
在上消化道癌(食道、胃)领域,他通过鉴定新型标志物,精准筛选免疫治疗敏感亚型,大幅提高免疫治疗疗效;首创了食管癌中国免疫联合方案,取得全球最高有效率72%,已成为食管癌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方案;创建了胃癌治疗新方案,明显降低死亡风险;进一步把免疫新方案应用到可手术胃癌患者,大幅提高了近期治愈率。
曾木圣:解开鼻咽癌的EB病毒密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医院副院长曾木圣。
EB病毒能引起多种疾病,每年导致超过26.5万例癌症的发生,其中有12万例为新发鼻咽癌,这当中有超过一半发生在中国。作为鼻咽癌的高发地区,我国的两广地区鼻咽癌发病数占到全国发病数的70%。曾木圣长期专注于EB病毒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研究。
2024年,曾木圣团队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围绕我国华南EB病毒相关鼻咽癌高发但缺乏高效筛查手段和上市疫苗的难点展开攻关,阐明了EBV诱导肿瘤细胞可塑性的致癌新机制,构建EB病毒疫苗设计分子基础。同时,还发现了EB病毒致癌高危亚型BALF2-CCT和宿主易感基因,揭示了鼻咽癌在我国华南地区高发的原因,锁定EB病毒疫苗目标高危亚型。
2025年,曾木圣团队研究发现,跨膜蛋白R9AP是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潜在通用“钥匙”。研究发现敲低R9AP能显著降低EB病毒的感染效率,该成果登上国际顶刊《自然》(Nature)。这一研究为后续开发靶向该通路的高效、广谱抗EBV药物和疫苗提供了直接的分子靶标和坚实的病毒学基础。目前,曾木圣团队正在携手企业启动EB病毒预防性疫苗的研究。
02/
临床与科研相互滋养的“中肿模式”
徐瑞华出身于临床一线,曾木圣是长期从事科研事业的研究员,两位不同履历的专家双双入选院士,恰是“中肿”临床与科研双轨并行的缩影。
作为一家高水平研究型医院,中肿诊治的患者中有20%-30%参与了肿瘤医学研究工作。正在建设中的中大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将建设成以临床为导向的“升级版”研究型医院,在满足患者诊疗需求的同时,引育一批学术带头人(PI),使得全中心PI人数达到200人,致力于解决肿瘤“防、诊、治”中的科学问题。
临床研究也被纳入了绩效考核的“指挥棒”。据《医学界》报道,在中肿,临床患者的研究入组率作为评价指标,纳入了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并与主诊教授竞聘等挂钩。以肿瘤内科为例,普通化疗的绩效基准为1.0,临床试验入组的绩效系数则为1.5,而新药研究入组的绩效系数高达1.8。自2017年至2022年,肿瘤内科的患者入组率从10.21%大幅跃升至45.88%。全院入组数量与项目质量也逐年攀升。
医院还搭建了覆盖全链条的临床研究支撑体系,包括信息化系统、新药筛选与验证平台、质量监管体系等。近十年来,中肿支撑全国60%抗癌新药上市,临床研究体量与质量稳居国内肿瘤专科医院前列。
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肿位列全球医院口头报告数量第四。2025年,中肿更有40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呈现出人才集群迸发的良好态势。
03/
广东的战略布局与产业赋能
“中肿现象”的涌现,离不开广东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深厚的产业土壤。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产业转化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循环。
广东蓬勃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为前沿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天地。数据显示,广东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药品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仅广州市便汇聚了超6500家生物医药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广东更明确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列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锚定了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
这一前瞻布局,催生了“广东医生+广东创新药”协同攻坚的佳话。以徐瑞华教授团队为例,为破解95%肠癌患者对免疫治疗无效的困境,团队原创了“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PD-1抗体”的三联方案。该方案将患者有效率提升至44.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近4倍,实现了重大突破。而方案中关键的“增效器”——西达本胺,正是由深圳微芯生物研发的创新药。这一成功,正是广东汇聚临床资源、顶尖医学人才与本土创新药企合力,向世界级难题发起冲击的缩影。
中肿三年诞生三位院士,并非偶然。这背后,是科学家个人数十年的专注坚守、医院机制创新的持续滋养与区域战略布局的远见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持续产生重大成果、培养顶尖人才的创新生态系统。随着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向万亿级迈进,随着中肿等创新平台的能级持续提升,这片热土上将不仅产生更多领军人才,更将产出更多惠及百姓健康的突破性成果。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