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海浪如何雕刻出千姿百态的海岸吗?你想了解身边的动植物拥有哪些“超能力”来适应海风与骄阳吗?近日,深圳市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八年级生物地理备课组组织20名学生前往盐田区大梅沙海滨栈道研学,把课堂搬到海边,成功开展了一场生物+地理跨学科项目式研学活动。
本次活动融合生物与地理学科内容,旨在通过实地探索,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升综合素养。20名八年级同学,在全体生地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拥抱自然,开启了一场知识与乐趣并存的海岸探秘之旅。
向山海出发,与知识同行
11月22日清晨八点,阳光正好。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在学校门口集结完毕,带着满满的期待统一乘车出发。车上,生动的科普视频和趣味知识问答,早已将大家的思绪带向了那片蔚蓝的海岸。
踏上大梅沙海滨栈道,真正的“海边课堂”即刻开始!在该校景琳晓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化身“地理侦探”,仔细观察海浪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留下的痕迹,辨认沿岸的岩石类型,并亲手绘制地貌图。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仿佛就浓缩在眼前的礁石与沙滩之中。
随后,学生们转而跟随周佳琳老师的脚步,同学们的视角又切换为“自然观察家”。栈道旁的植物为何叶片肥厚?盘旋的海鸟如何适应强风环境?大家安静地观察、认真地记录,分析着生物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种种奇妙适应策略。
观察结束后,全体师生围坐一起,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研讨会。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生物分布?人类活动又对这片脆弱的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学们热烈讨论,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真正实现了生物与地理知识的跨学科融合。活动尾声,老师们对上午的研学进行了总结,表彰了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龙岗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大梅沙海滨栈道跨学科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对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实践。它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与力量,将学习的种子从课本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未来,学校将继续践行“适性教育”理念,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教科院附属实验学子在知行合一中拓展视野、提升素养,走向更加精彩的未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童 通讯员 邹晓琳 苗吴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