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目标,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为抓手,联合珠海、赣州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聚焦基础设施升级、多式联运创新、政策服务优化等,通过一个个实体项目落地、一组组亮眼数据佐证,推动货运枢纽能级持续跃升,为实体经济降本增效、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能源汽车在小漠港整装待发“出海”。
枢纽提质+通道扩容 夯实物流硬件根基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补链强链的核心支撑。深圳紧盯空港、海港、铁路港等关键节点,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织密贯通内外的物流通道网络,以硬件升级破解运输瓶颈。
空港枢纽扩容升级成效显著。深圳机场东区国际快件一号货站、南区国内转运库相继建成投用,物流设施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货物处理效率大幅提升。深圳机场累计开通43条国际及地区航线,覆盖全球5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货邮吞吐量188.1万吨,国内航空货运量居全国首位;2025年前三季度货邮吞吐量168万吨,同比增长11.1%,其中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86.6万吨,国际辐射力持续增强。创新布局7座异地航空前置仓,江门(江海)前置仓推动“湾区揽货—深圳集货—全球直飞”模式高效运转,促进珠江口两岸物流资源整合。
海港枢纽能级稳步提升。深圳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75个、集装箱专用泊位47个,开通275条国际班轮航线,覆盖全球6大洲12个主要航区,2025年前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达2620万标箱,同比增长5.4%,稳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三。盐田港东作业区、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建设如火如荼,其中小漠港今年10月出口量逼近1.7万辆汽车,创下开港以来单月新高,二期工程建成后将具备每年100万辆汽车运输能力,冲刺华南外贸汽车滚装枢纽港。平盐铁路改造工程作为深圳“公转铁”运输结构优化的核心载体,关键标段进入攻坚阶段,建成后将实现盐田港与国家铁路网高效衔接。深圳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中心创新“铁路上盖物流园+建筑物分层确权”模式,钢结构主体已封顶,建成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公铁海”多式联运中心。
深圳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中心。
陆路通道拓展实现新突破。平湖南物流枢纽首发至格鲁吉亚的“跨里海”铁海联运国际班列,较传统海运节省20天;粤港澳大湾区自有TIR车辆跨境货运启动,实现“一次申报、一证到底、一车直达”,深圳至阿拉木图公路运输时间仅为铁路一半,运价为空运1/4,填补了深圳国际公路运输空白。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二期、妈湾跨海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地面+立体”的综合交通网为枢纽高效运转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欧班列(深圳)跨里海通道班列首发。
模式创新+协同赋能 激活物流发展动能
深圳坚持以创新驱动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多式联运融合、智慧物流赋能、区域协同联动,推动货运枢纽从“硬件升级”向“提质增效”转型,实现物流效率与贸易便利化水平双提升。
多式联运模式持续创新突破。海铁联运体系不断完善,深圳港累计开通27个内陆港,覆盖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盐田港区海铁联运出口重箱量连续六年正增长。“重庆-深圳”“醴陵-盐田港”两条线路入选全国铁水联运典型案例,运输时效分别提升60%和77%,“蓉深港图定班列”将成都至盐田港运输时间从6天缩短至2天,3天即可抵达香港葵青港区。全国首列中吉乌国际铁公联运班列成功发运,创新通关方式使效率提升30%以上,时效节省2-3天。
渝深港图定班列首发。
城市物流创新加速。轨道物流实现重大突破,全国首个轨道物流驿站投入运营,“空中无人机+地面驿站+地下无人车+地铁”的空铁轨联运网络日均处理快件超3万件,无人机集货时长节省50%,每年减少地面物流车里程超100万公里。“高铁+物流”稳步拓展,开通至14个城市的货运专线,2024年货运量达9239吨。
智慧物流与政策优化双轮驱动。深畅国际货站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化、远程化”监管国际货站,通过一体化调拨、跨境快速通关模式,使进出口货物库内停留时间分别缩短82%和33%。“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改革持续深化,累计开通航线49条,覆盖12个城市,2024年通过该模式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58万标箱,同比增长30.57%。启运港退税政策在盐田港试点落地,外贸企业可提前4至6周获得退税,直接带动水水中转业务增长15%。
区域协同机制彰显合作成效。深圳牵头珠海、赣州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联合工作机制,顺利通过2024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实施情况绩效评价。三市立足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深圳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珠海强化区域联动功能,赣州依托内陆腹地资源提供支撑,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未来,深圳将继续以打造世界一流综合货运枢纽体系为目标,不断提升全球物流资源配置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交通物流支撑,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文: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