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董小明谈城市山水与都市水墨的探索路径

南都N视频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11-27 00:02

11月24日下午,由深圳市文联指导、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的第21期“金湖一街36号”文艺讲座在创作中心举行。本期讲座特邀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以“城市山水与都市水墨的探索路径”为题展开专题分享。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文斌,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金琇,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任吴君,深圳市中国画学会会长于长江,以及来自深圳美术界、评论界的嘉宾与艺术家出席并参与交流。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公共艺术部主任戴耘、副院长杨晓洋共同担任主持。

 

金湖一街36号:为城市文化补上一块“学术之板”

 

在开场介绍中,戴耘回顾了“金湖一街36号讲座”的策划初衷。他表示,讲座的设立源于希望整合创作中心内部原本分属不同领域的专业力量,搭建一个跨门类、跨媒介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艺术创作与理论思考提供持续的支撑。

在随后的讲座中,董小明指出,“金湖一街36号讲座”是深圳公共文化与专业创作机构在学术层面的一个重要尝试。与常见的大众文化活动不同,该系列讲座以美术、雕塑、文学三大板块为支点,着眼于提升理论思考与学术研究水平,弥补机构在“学术建构”上的薄弱环节。

图片

他坦言,深圳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已从“文化沙漠”成长为“文化绿洲”,文化设施齐备、展览活动频繁,“草地和花坛已经有了”,但相较之下,真正意义上的“参天大树”仍然稀缺。在他看来,“金湖一街36号讲座”这一常设性学术平台,有助于培育深圳城市文化力量,对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的自身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画家画深圳”:城市意识的觉醒

 

在回顾自身与深圳的渊源时,董小明从1992年南下深圳说起。当时,他刚刚从中国美协离任来到特区工作,很快就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全国许多美术作品中,看不到改革开放进程中真实发生的城市巨变。

图片

基于这一判断,他在画院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关键的命题——“深圳画家画深圳”。年轻画家们以这座正在飞速建设的城市为对象,把镜头从传统的山川湖海转向脚下的工地、港口、立交桥与高楼。短时间内,一批描绘深圳现实风貌的作品相继完成,并以《如画新城》为题在深圳展出,随后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杂志,引起广泛关注。

更具标志性的是,钱学森先生专门致信《美术》杂志编辑,对这一批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表示肯定,并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认为艺术家的“城市山水”创作可以对现代城市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董小明认为,从“深圳画家画深圳”开始,深圳美术逐渐确立了面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的创作自觉,也为之后“城市山水画”与“都市水墨”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从山水到城市山水:传统水墨在深圳完成一次“转身”

 

在持续的“画深圳”活动中,创作者们渐渐走到一个理论交叉点:山水画的对象是否只能是“高山大川”?现代城市景观能否进入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系?水墨语言如何面对玻璃幕墙、立交桥、港口与钢筋结构?带着这些问题,“城市山水画”这一概念在深圳率先被提出。

1995年,深圳画院邀请全国多位山水画家和理论家来深,举办首届“城市山水画创作与研讨”活动。会议期间,深圳画家将自己尚不成熟的“城市山水”作品公开展出,与全国同行共同探讨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城市之间的关系。

图片

其后,首届城市山水画展在深圳博物馆推出,画集在全国传播,来自各地的山水画家以深圳为题材创作作品参展。一批以现代城市景观为母题的水墨作品由此诞生,标志着“城市山水画”作为传统中国画当代革新的课题,正式在深圳拉开序幕。

董小明指出,城市山水画的提出,不仅拓展了传统山水画的题材范围,更重要的是,开始在学术层面回应“传统水墨如何进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

 

都市水墨:在都市文明中重塑水墨的当代形态

 

围绕城市题材的实践逐渐深入后,深圳画院将研究视野从“城市景观”进一步延展到“都市生活整体图景”,提出并持续推进了“都市水墨”这一重要课题。

与传统的城市山水画相比,都市水墨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建筑与景观的描绘,而是将创作重心进一步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生活现场:它关注都市空间中的人物与生活方式,体察现代城市所带来的情感经验与精神变化,并在都市文明的语境中重新探索水墨语言的当代表达与新的艺术形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深圳先后推动了深圳国际水墨邀请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及水墨论坛等一系列重要品牌项目。从“水墨与都市”“都市水墨”等主题切入,邀请国内外艺术家、理论家持续参与讨论与创作,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深圳为核心、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都市水墨交流平台。

讲座中,董小明还以自己的代表作《辉煌》等作品为例,分享了他从“画深圳”到探索都市水墨的创作心路。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传统水墨产生于农业文明,而都市水墨则植根于都市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下中国画理论与创作必须严肃面对的重要议题。

 

在没有传统的地方创造新传统,在共同记忆中寻找新的出发点

 

在系统回顾深圳四十余年的文化建设历程后,董小明将深圳文艺发展的经验概括为两点,一是始终把握时代脉搏,二是持续致力于艺术创新。

他认为,深圳历史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却拥有极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在这样一座城市中从事艺术创作,“创新”几乎是创作者的“宿命”。围绕都市水墨、城市山水画展开的长期实践与理论研究,实际上已经会聚起一批具有共同问题意识与审美取向的艺术家与学者,形成了可供讨论的“深圳特色艺术学术谱系”。

图片

他同时指出,深圳人长期处在高速运转中,“总在向前走,较少回头看”,对自身经验的系统梳理和理论总结相对不足。此次“金湖一街36号”讲座,正是一个重新回看这片土地上“每一步脚印”的机会,有助于以更高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书写未来深圳都市水墨乃至当代艺术的创新篇章。

杨晓洋表示,董小明先生多次强调精品创作的核心精神——“创新”在一幅作品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一幅好画不仅仅靠画出来的,最重要的是靠想出来的”这句话深刻影响了深圳本土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深圳艺术家必须形成自有艺术语言,继续深入研究传统水墨画如何走向国际、走进当代等方面保持原创性探索。

金琇表示,董小明的讲座内容厚重深刻,更提醒当下团队肩负着文化基地新阶段建设的责任。她将带领团队做好平台交接,延续深圳文化建设的良好势头。

刘文斌指出,该讲座系统呈现了深圳在“城市山水画—都市水墨”发展中的贡献,让人深入理解这一路径的学术价值。他回忆起初见《辉煌》原作时的震撼,认为都市水墨以独特方式呈现城市精神,已成为深圳的重要文化标志。他强调艺术决定城市精神的高度,未来深圳应当成为因艺术创新而被记住的城市。市文联也将继续支持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在都市水墨领域深化品牌建设、加强文艺跨界交流。

从水墨到都市,从传统到创新,从现实到精神,深圳正以一种属于自身的方式,在中国画革新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独特印记。未来,深圳将继续以创新为根、以时代为脉搏,以开放的文化格局推动都市水墨等领域不断生长,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书写新的当代水墨篇章。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