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台上,是获奖选手意气风发的亮相;台下,从高端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模型到巴洛克珍珠展示,海洋产业链的“全景画卷”铺陈眼前。11月28日,湛江国际会展中心广场热闹非凡,2025年广东省海洋经济职业技能大赛在此迎来闭幕式。
作为广东首次面向海洋经济的省级职业技能赛事,本届大赛以“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为主题,围绕海洋牧场、海洋油气装备、海洋工程等关键产业链设置水产养殖技术、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维护技术、海洋装备焊接技术、海洋油气装备维修技术、海洋油气生产仪器仪表维修技术等五大赛项,吸引来自全省22支代表队、219名选手参赛。赛事不仅是一场技能竞技,更是一堂观察广东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的“现场课”。
竞赛就是产业现场:
真实工况搬上赛场
在海洋油气装备维修技术赛场,裁判长程占斗,一名机修钳工特级技师,开门见山介绍赛项组成:“装备维修技术竞赛主要分为三个项目……学生组负责工件制作、CAD制图、液压搭建与调试;职工组包括工件制作、CAD制图以及离心泵的检修与最终检修,共6个项目。”
离心泵是海洋油气产业的“心脏设备”。在他看来,本次竞赛几乎等同于把企业生产现场搬到赛场。“离心泵的检修在海洋石油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他介绍,检修科目重点考察拆检能力和“双表法对中”技术,“通过原始双表寻找证据,让联轴器尽量找正,这样振动值才会降低。”
本次赛题还模拟设备完全故障的场景:“我们模拟这台泵无法运行,需要专业人员全部拆开解体、检查后再重新组装,使其恢复到原先状态。”而在企业中,这正是日常工作。“很多设备到维保周期后,必须全部拆开进行解体检修和维保,这与我们的内容一致。”
另一边的养殖平台控制系统维护技术赛场,则呈现出“未来海上牧场”的科技图景。裁判长、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王小涓介绍,本赛项广泛应用电控与自动化技术:“我们使用了PLC、触摸屏、变频器、伺服、步进、传感器,并融入了数字孪生技术。”
之所以采用数字孪生,是因为真正的海上赛场无法搭建。“比赛必须有场地,而这个赛场不可能在海洋里。”因此,组委会构建了涵盖网箱、渔船、投料、捕捞等核心环节的完整模拟系统。“鱼苗从小时候长到能食用,需要投放饲料,会受到温度、湿度和雨水等影响……我们主要模拟这一部分。”最终形成覆盖投苗、饲喂、分拣、捕捞全流程的仿真平台。
王小涓强调,赛题均来自真实案例,目标是“通过竞赛将现代控制技术应用到海洋养殖系统,推动其现代化进程”。
海洋装备焊接技术项目裁判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宋小春也谈道,焊接项目试题在设计上融入了船舶外形要素,焊缝走向涵盖水平、垂直、斜线等多种类型,贴近海洋工程实际需求,竞赛不仅全面考察选手技能,也促进了新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普及。此次比赛中,湛江、广州、珠海、江门等地选手表现优异,反映出技术水平的广泛提升。
人才在赛场加速成长:
从一线技工到“准海工人”
谈及选手发挥,程占斗观察到:“职工组在检修实操方面动手能力较强,而学生组的CAD操作水平较高。” 甚至在一些工件制作项目上,“学生组成绩反而更高,表明他们平时练习和重视程度更高。”这意味着海洋工程领域的后备人才正在通过竞赛实现“加速成长”。
来自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的李猛,从一线视角印证了赛题的真实与含金量。“比赛内容更贴近现场实际,例如离心泵检修、钳工空间制作、现场CAD测绘都与工作息息相关。”备赛过程中,他感到自己“适应高压环境的能力增强”,也接触到了“行业内高标准和高技术”。
他坦言,技能大赛对职业发展帮助巨大:“获得技能证书后,在单位内被聘用可以领取技能津贴……明年参评高级技师补贴会更多。”
在水产养殖技术赛场,来自阳春市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心的金奖选手杨铮则把“实验室+塘口”的经验搬上赛场。她平时承担水生动物病害监测、鱼苗检测等工作,“我们经常下乡,每个月都要去塘头抽检样品,回来做检测。”
赛题中的海藻观察考核对她而言具有挑战性:“难点主要在于藻类观察,我们偏内陆,比较难获取海水样品,只能查资料和上网学习。”但她认为赛项与实际高度契合,“藻类分为饲料板块和水华灾害板块,能帮助养殖户及早发现问题、规避风险。”未来,她希望以金奖为起点,“不断鞭策自己学习,帮助渔户和养殖户改善技术。”
学生组中,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的马翼腾是典型的“潜力股”。他坦言选择参赛,是因为“这是海洋养殖的新兴项目,我们希望学习挑战自己。”数字孪生技术让他大开眼界,“之前比赛未涉及这种仿真模型。”比赛中他遇到调试、分拣等难题,但认为竞赛“帮助我快速成长,更了解行业技术,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技能竞赛连通产业链:
招聘会成海洋人才“集结点”
作为大赛的重要配套活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湛江市“才聚港城”秋季招聘会实现技能比拼与就业招聘的无缝衔接,搭建起高效精准的人才供需直通车。
100家企业携3036个岗位进场揽才,涵盖海洋临港重化、生物医药、海洋牧场等重点领域。岗位从不限学历至博士覆盖各层次,形成多元引才格局;薪酬待遇凸显行业竞争力,8-20万年薪岗位超2600个,50万以上及百万年薪岗位近400个,充分展现海洋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与诚意。
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刘晓庆介绍,公司在生产、营销、研发、品控等方向用人需求旺盛。“公司主要生产对虾、罗非鱼、小龙虾,国内外营销都非常畅销。”当前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快速扩大,总共有几百人的缺口”。岗位要求也十分明确:生产岗位看重“能接受食品行业环境、吃苦耐劳”;营销岗位更强调沟通能力。
广东海洋大学人力资源部老师杨永增介绍,学校近两年发展势头强劲,近两年已经成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今年学校迎来建校90周年,进一步成立了未来海洋研究院,人才引进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招聘了170多个岗位,2026年预计招聘专任教师91个。”水产类、海洋科学类、食品科技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均为学校重点补充方向。他坦言:“我们是广东省事业编,福利待遇优厚,科研平台完善。”
国核湛江核电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廖先生介绍,本次主要招聘运行操纵员等核心岗位,对自动化、机械、能源动力、电气、核工程类专业需求突出。“运行操纵员是电站核心岗位,负责日常运行和大修期间的操作。”随着一期工程推进,今年招聘规模超过100人,“比去年更多”。
广东海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李宗昆早早地带着简历来到现场,他已经先后在湛江海滨船厂、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多家船企实习。
他表示,自己正在关注与船检、海洋平台建设等领域相关的岗位。“中海油的安全与生产岗比较契合我。”对于未来是否留在湛江,他给出了肯定答案:“湛江拥有中国最好的天然深水港湛江港,产业链完善,包括中海油湛江分公司、中科炼化、宝钢等,发展前景非常大。”
2017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湛江市海归协会副秘书长陈盈欣经常往返湛江和广州两地,在涉外法律服务中,她的工作聚焦商业物流等领域,与海洋经济有着深度关联。她也表示,归国以来,她注意到湛江在吸引全国及海外人才方面有着明显进步,硬实力、软实力与巧实力协同提升,“政府不仅加大引才力度,相关部门也出台专项政策奖励,在人文环境建设上,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精准发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程安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