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暖时节,又是一年中山召开投资经贸洽谈会日子。自1990年,中山在香港举办首届洽谈会算起,今年“3·28”已经走入第32个年头。从早期粗放式的招商引资,到21世纪转型引入新兴产业,再到今年招商与落地并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洽谈会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始终如一的,是中山一直保持最初走出去的勇气,保持活力和定力,让这场盛会不断为城市升级注入新动能。
从无到有举办经贸洽谈会
曾组织医疗队赴莞助港商
中山地处珠江口西岸,比邻港澳,向海而生开放而兴。
1979年,由港商投资的“三来一补”企业崖口毛织厂落户,拉开了中山“招商引资“的序幕。到1988年,中山“三资”企业出口创汇就达到3280万美元。1988 年 4 月,时任中山市市长汤炳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山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外向型经济带动全面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占据地缘优势,另一方面拥有丰富的华侨资源,1990年3月,中山人来到香港,举办第一届招商经贸洽谈会。首届洽谈会签约项目29宗,项合同总投资2472 万美元,其中利用外来资金 1703万美元。虽然总投资额不算大,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山主动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直至1997 年,洽谈会每年3月18 日在香港举办,影响力不断提高。
即便在最初,招商引资也不是摆摊推介这么简单,中山敢为人先、主动出击的魄力,往往成为制胜一招。
1992年12月26日,香港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市宝元工业村举行动工仪式,投资4亿元人民币。这个大项目是如何谈成的?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1991年之前,三乡镇党政领导已频繁接触裕元集团董事长蔡国强。1992 年 6 月,蔡国强在东莞开的鞋厂近百名职工染上急病, 三乡镇领导接到求援电话,马上组织一支医疗队,在得到东莞当地医院的同意后,迅速赶赴现场协助当地医院救治病号。这让蔡国强最终确定在三乡设厂,并扎根中山。
类似的故事不止一二,到1997年,法国蒂森、普基,日本联合,美国杜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较强实力的国际财团、跨国公司注资中山,与一定规模的企业合资合作。
1998 年,为了让更多企业参与、扩大集中展示现模,中山市政府将洽谈会由香港移至中山市内举办。首次在家里开门迎客,这一年,各镇区共签订项目引进合同协议265个,项目合同总投资6.34亿美元,完成计划任务195%;签订出口贸易合同74个,成交金额3.51亿美元,完成计划任务的212%。1999年,中山正式将招商日期改成每年的3月28日,简称“3·28”。
中山经贸洽谈会举办的头10年间,也是中山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和外贸城市的10年。数据显示,1978年,中山第二产业占GDP比重35.10%,到1998年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珠三角周边兄弟城市一样,中山当时引进的项目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玩具、五金等。在此投资兴业的“三资”企业和外贸企业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工业品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
粗放式招商模式难以为继
主动向“招商选资”转型
进入21世纪,中山“3·28”不断升级。一方面,洽谈会举办的场地越来越高大上,从孙中山纪念堂公园移至中山体育馆,再到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2008 年开始到2019年,固定在新建的城市地标级建筑——中山市博览中心举办。与此同时,签约项目的协议投资总额也呈倍数增长:从2001年的9.8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98.9亿美元。
在投资总量一路狂奔的同时,中山的招商引资也开始发生变化。2008年,广东省提出“腾笼换鸟”,要把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往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山提出“双轮驱动”战略,即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城市的发展对招商引资提出了新需求,中山“3·28”也进入战略转型期,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思路更加明显:2009年,中山首次与瑞典政府机构和企业合作,举办中山-瑞典企业经贸合作交流会;2011年,中山选择“欧洲”这个区域作为主宾国,希望与欧洲各国有更多更深入的接触,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
招商开始注重质量,一方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原始累积后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产业转型的内生驱动,另一方面,也有中山打破现实困境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土地等生产要素不足、“市辖镇”导致招商碎片化……到2015年,中山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提出坚持“全域中山”理念,实现全市招商“一盘棋”。转型之路并不轻松,梳理2011年至2017年“3·28”合同(协议)投资总额可以发现,在2012年达到74亿美元后,接下来几年这个数字略有滑落,到2016年回弹至63.3亿美元。
2017年,深中通道开工建设后3个月,中山“3·28”合同(协议)投资总额创下364亿美元(2500亿元人民币)的历史记录,其中超100亿元人民币的内资项目有6个,投资金额超3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项目有4个。比如盈富环球投资的生态农业项目投资额达3亿美元;比亚迪项目计划在中山打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遗憾这样的高光没能持续。在2018年中山市“3·28”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雷岳龙明确表示,当年没有把一般的工业项目纳入到签约范围,而是聚焦一些有影响力的新业态,新技术,重点引入一批科创团队、研发载体、检验检测平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项目。
走过30年历程的中山“3·28”,下一步应该向何处发力?是继续追求项目、资金的高位增长的还是立足现实困境来一场自我革新的转变?这场中山向世界发出邀约的城市盛会如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引起主政者思考。
从重招商到招商、落地并举
始终保持自我革新的勇气
到底难在哪里?其中一大难点在于项目落地。中山一直不缺国内优秀机构、企业甚至世界各国的目光。在2002年开幕式的时候,几幅巨型广告牌就吸引了客商们的眼球:“世界先进水平的通信网络”“世界百强港口中山港”“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山”“六大机场环绕”……但是,累积下来土地匮乏问题,使得大量优质项目落地周期变长,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
2020年1月19日,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2020年为中山的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根据项目落地年工作部署,中山突出全市招商“一盘棋”,全面推进“熟地招商”。全市招商“一盘棋”,意味着不是各镇区缺乏规划甚至拼抢式的招商,而是站在全市重大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强链、补链、拓链;“熟地招商”则意味着,项目签约后,很快能动工落地。
热闹的“3·28”开幕式体现的是招商成果,但实际上,大量功夫都在前期,在签约现场之外。从2019年以来,中山就开始推动国土规划政策的废、改、立工作,梳理出台数十项管理办法和规定,实现全市规划“一盘棋”。今年年初,中山市又对外发布《中山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中山市旧村庄旧城镇全面改造实施细则》、《中山市旧厂房升级改造实施细则》,为城市发展腾挪出更多空间。
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今年中山“3·28”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市商务局局长吴翘楚一句表态让人振奋,“这次经贸交流会也要办成一个项目落地会,在交流会上签订的所有项目,都要求在6-8个月左右开始动工建设,个别项目希望在8个月左右能够建成投产”。
中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仅仅在3月份,已经有数个镇街签约一批重点项目,并集中举行动工仪式:
3月26日,东区聚焦高端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引进11个优质项目,投资金额超150亿元;同一天,港口镇集体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额100.2亿元,并举行集中动工仪式。
3月23日,三乡镇集体签约30个项目,集体动工12个项目,其中有2个既是签约项目也是动工项目,总投资84.5亿元;同一天,阜沙镇40个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60亿元;当天三角镇集中动工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约81亿元。
再往前,3月16日,黄圃镇集中动工3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超100亿元。如果从去年开始算起,火炬区、翠亨新区、小榄镇、古镇镇,都已经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
正是这一楸锹扬起的泥土,给今年中山的“3·28”带来更深一层意义:在遴选优质项目,补链、强链的同时,用最大力气解决困扰中山多年的根本性问题,让项目既能进得来,也能留得住。破解历史问题背后的勇气,与1990年中山首次走到香港搭台布展,一脉相承。
回望中山“3·28”走过的足迹, 这场跨越世纪的“春天里的约会”已经不再是一场普通的招商会。32年,它一直是中山盛邀海内外投资者共商发展的大会,是中山向全球推介自己的一场盛会,也是中山利用各方资本谋求国际竞争优势的平台。而这32年,招商方式从粗放式到精准化,资本来源从外资到内外资并重,招商成果从看重数量到提升质量,中山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始终保持活力与定力,让“3·28”不断为城市升级注入新动能。
文/吕婧
编辑: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中山3·28:重点攻坚6类产业,加快高端人才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