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以“户籍升学率”考核来避免各地争抢学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1-04-07 23:20

距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河北蠡县大百尺中学初三学生李悦(化名)只能在家自习,而她的同班同学张宇(化名)却被迫坐在了蠡县中学(高中)的课堂上。

近些年来,蠡县高中教育发展落后,由于紧邻衡水市,大量中考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去了衡水等地的高中,“优质生源”外流严重。为对抗衡中等河北名校掐尖,蠡县高中就把全县成绩前400名的初三学生,直接用大巴拉走,提前入学。

蠡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还算直言不讳,称“蠡县生源外流太严重了,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了留住生源。”但同时也表示,学生来高中上课都是自愿的。不过,家长却认为是强制,老师也说“不愿意强迫孩子去,上面给的任务,我们压力也很大。”这些办法,似乎与前段时间禁止跨区上高中的建议不谋而合。实际上,石家庄、承德、廊坊、邯郸、邢台等多地教育部门都曾出台措施限制衡水民办高中在当地招生。

这些政策本质上都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实质是要求对这些初三学生实行更严厉的户籍制度。不过,很多人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这是维护教育资源均衡、维护教育公平的必要之举。

超级高中汲取了好的老师与学生后,会造成同省内其他县、区的升学率下降,因为好学生的升学被计入了超级高中所在地区。所以,会有人据此说,超级高中造成了地区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等。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首先,本县学生、本县子弟,跨区读高中,考上大学,考上名校,难道就不是本地的孩子了吗?他们考得更好,对一个地区哪里有什么不公平呢?

实际上,允许学生流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平。更加真实的叙事应该是:一个在县里读高中的学生,由于师资条件限制,可能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天赋,无法达到自己本该达到的成绩,在高考中比不过在超级高中上学的学生。现在,通过跨区考试,他能进入这个省最好的高中,获得全省最好的教育服务。从公平性角度,以能力论资格,更大程度地实现了省域内的教育公平。

这种禁止,打着公平的旗号,其实真正关心的不是教育公平或教育生态,而是当地中学的升学率,是当地的政绩。所以,所谓拯救县中,关注的是学校、校长、局长的成绩,而非学生的利益。有人说了个大白话,如果是提升当地教育质量,怎么只管这排名前400的学生,不管其他学生了呢?

家长为子女寻求更好教育的动机,是非常正当的,不应该禁止他们寻求更好教育的权利。依靠行政力量硬留住学生做出来的振兴,不是真正的振兴,而是牺牲学生做出来的虚假繁荣。广大的县域学生,离公平的应试教育更远了。

有家长说,如果县里的中学就很好,我们何苦去外地上学?那么,正确的办法是不是搞好当地学校,自然就能留住学生?其实,这条路如果走得通,就无需采取大巴拉学生的手段了。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何谓“均衡发展”。

近年来,一些县里的高中,高考成绩呈下滑趋势,出现衰落迹象。与此同时,一些好的中学,跨市、跨区吸引优秀学生与优秀老师。对老师而言,去更好的学校,更能实现自我价值,也更能出成绩。对学生而言,高中学习需要高强度交流,需要更好的老师,和一群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学。而且,优秀的高中生已经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完全可以住读,成本也不高。这就为聚集打好了基础。

竞争的优势者产生虹吸效应,进一步促使优秀师资和生源越来越向个别最优秀的高中集中。正反馈不断循环。在一个省或市内,高中教育布局就形成了“金字塔”形态。

其实,这就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教育是一种服务,是可以生产出来的,也符合经济规律。聚集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生产出更好、更便宜的教育服务。城市具有规模效应,所以,一般来说,好的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是一个趋势。形成超级中学,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城市化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明显趋势。

有人说,学校的聚集,使得“一所学校挺出来,就有一批学校倒下去。”其实,何止如此,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崛起,就有一批县城凋零。这也是大势所趋。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认为,撤并小县条件已经成熟,她在两会上建议优化县级行政区划,推进小县合并试点,对人口规模低于10万人的小县先行合并试点,减少行政资源浪费,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一个县都保不住,何况一个县的中学?但显然,这不是一件坏事,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去到城市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服务。

高中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授知识,一部分是面向竞争性高考。普及性的那一部分,县里要加强,但是,竞争性的那一部分,必然会有聚集趋势。一个省,出现几所超级高中,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这才是真正的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不过,正确的理念是一回事,而相关部门的政绩则是一个更直接的动机。那么,从技术性的角度,不妨把一个县的高中生的户籍升学率作为一个考核指标,即便在超级高中考上了大学,也部分地算作户籍所在地的成绩。这能刺激县域教育系统加强初中阶段的质量。初中不适合住读,应该在本地加强,这既符合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平等的理念,同时也促进产生更多的优秀初中生。□ 刘远举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