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华,从警二十多年,现任珠海市公安局拱北口岸分局特警大队中队长,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架炮村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
自2016年4月开始在架炮村开展工作至今,当地贫困户不仅全部脱贫,村庄的面貌也大为改观,张伟华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称赞、好评。南都记者近日采访了张伟华,来聊一聊这位公安干警的扶贫之路。
2021年 张伟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运用公安的经验,为扶贫排除障碍
张伟华是一名中共党员,1997年7月参加工作,是广东茂名信宜人。2016年4月,受上级指示,他来到架炮村开始开展扶贫工作。彼时的架炮村贫困户户数多、人口多,村行政面积大,治安形势复杂,这些情况无一不使他忧心。“当时的治安环境非常恶劣,藏枪吸毒、小偷小摸的人很多。到了晚上连路灯也没有,村民们都不敢外出,更不用说外地人敢不敢来了。”
对于“治安难”的问题,张伟华清楚地知道要运用自身公安工作的经验来解决,只有治安环境的改善,才谈得上后续扶贫工作的开展。在与扶贫工作队摸清了村内情况后,张伟华开始与茂名市公安局滨海新区滨海分局和电城派出所联合行动,把村内所有背景复杂、有案底的人员清扫了一遍,没收了他们的土枪和其他管制器械。后来,张伟华又组织了治安巡防队,为村里装上了监控探头和路灯。
张伟华(右)对村民进行走访
扶贫工作毕竟不等同于治安管理,从公安特警到驻村扶贫书记这样的工作性质转换,张伟华最初也不太习惯。首先,由于不熟悉当地方言,张伟华不得不花了半年的时间来适应。“我虽然是茂名人,但是信宜人说的是涯话,电白沿海都是说黎话,跟我们语言差距太大了。刚开始我一句都听不懂,后来慢慢学慢慢听,就能听懂六七成。”
其次,由于部分村民思想上较为保守,起初不愿意配合工作,张伟华时常得与当地的党员、村干部一起上阵劝说。“有的村民宁愿土地荒废也不租给我们,我们就不断地向他们解释,我们不是夺取你的土地,而是利用土地带动你们致富的。”经过不断的耐心劝导,这些村民逐渐理解了张伟华和扶贫工作队的用心良苦,愿意配合将土地出租。在这些过程中,张伟华深刻体会到架炮村的真实贫困面貌,并很快调整了工作思路。
建设养鸡场等产业基地
物质、思想两手抓避免返贫
架炮村有很多村民以养鸡为生,但由于一直没有完善的产销机制,村民的收益始终不高。2017年的一场禽流感,更是让村里遭受了500万元的损失。后来,张伟华在当地引进了珠海的企业,建设了架炮飞天稻花鸡养殖基地。“我们把整个产业链都建立起来,养殖、屠宰、运输、销售一条龙,这样能增加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避免村民们的损失。”现在,养殖基地年产量 12 万羽,投入扶贫资金208.3万元,每年按8%固定收益,每年为贫困户增收16.6万元。
架炮飞天稻花鸡养殖基地一景
张伟华和扶贫工作队注意到,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有利于转移调配村内富余的劳动力,从而推进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因地制宜建立产业是创造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张伟华将村内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又引进了400亩千禧圣女果种植基地等项目,为村民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我们组建主产业之后,就吸纳了贫困户和村民在基地务工,加上土地和分红的收入,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对于如何避免部分贫困户“返贫”的情况,张伟华也与扶贫工作队整理出一套应对措施:以三年为期限投一笔钱,用于重点关照易“返贫”人群;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所有村委会的分红都将用于困难群众的救急。当然,防止“返贫”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思想观念抓起。“我们把产业做大做强,然后就是从扶智上给他们好好上课,传递‘幸福是靠劳动奋斗出来的’观念,让他们有要靠双手努力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自觉意识,最后再将乡村振兴的理论有效地衔接起来,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张伟华告诉南都记者。
待村民如亲人 解民忧、唠家常
以后也会常“走亲戚” 关注发展
张伟华驻村五年来,架炮村的变化几乎可以用翻天覆地形容:一公里村道得到硬化不再泥泞、57户危房变成了舒适安全的小楼、建档立卡贫困户 125 户、436 人2020年6月前全部脱贫摘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4 倍……从前当地贫困人口最多、集体经济最薄弱、治安状况最复杂和脱贫难度最大的省定贫困村,现在已是焕然一新。
能取得这些亮眼的脱贫成就,张伟华认为,这与用心对待贫困户离不开关系。“对待贫困户,要把他们当作亲人,不断地跟他唠家常、走访,了解他们的实际所需所求,只要是在合理范围,我们就要尽量为他们解决问题。”现在,张伟华已完成脱贫工作返回珠海市公安局,但他也会经常回架炮村去看看,像“走亲戚”一样继续关注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尽力为他们解决。
张伟华(右二)正在与村民交流
村民们对这位“亲戚”也充满万分感激。严女士是架炮村一位曾经的贫困户,回忆起张伟华为她修建新房而跑上跑下的场景,她仍然感慨万千。“我以前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的,当时我孩子又小,我们心里也很难过。(张伟华)看见我住的房子那么破旧,来一次哭一次,后来就帮我申请了四万块去钱去修建新房子。”通过这段切身经历,严女士体会到了张伟华真真切切把村民放在心里的那股精神。“我们过得好,他也会觉得好,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但我们都是记在心里的。”
张伟华自己也还记得临走前的一个片段:“我去一位村民家里走访的时候,跟他讲我们脱贫攻坚完成任务要回去了,他舍不得我回去,拉着我的手说:‘你来这里几年帮助我们太大了,我们非常感谢,我们想你留下来为我们架炮村努力!’”
对于村民的感激之情,张伟华自然是牢记在心。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张伟华为脱贫工作付出了多少。驻村五年多,每个月虽然可以回趟家,但是工作一忙起来,实际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升到了六年级,张伟华却不能陪伴在身边;父亲和岳母相继患病,张伟华也无法亲自去照顾。
谈及家人,张伟华坦言有些愧疚,但家人对他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也使他在工作上更不敢怠慢。张伟华说:“我非常感谢我爱人,她知道我去扶贫,也很少说家里出现什么情况,怕说了也打扰我,就在后勤保障方面给我做好,让我专心在一线工作。”而张伟华的儿子,受到爸爸的影响,也变得努力上进。他在作文中这样描写当初决定参加扶贫的爸爸:“那时候我还小,只记得爸爸的一句话,舍小家顾大家,没有国,哪有家,只有祖国繁荣昌盛,才有我们的美好幸福生活。我要跟爸爸比成绩。”
“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温润热土,以‘绣花功夫’绘就脱贫攻坚时代画卷。” 这是张伟华向南都记者用一句话来总结五年来驻村的扶贫经历。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张伟华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张景淞 苏宇峰 李涛
编辑:王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