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花都到河南新乡,1600公里的路程,17个小时的日夜兼程,飞翔救援队第一梯队的15名队员在7月25日下午4点30分顺利抵达。跟他们一起到达任务地点的,还有4艘冲锋艇、50件水域救生衣、16件激流马甲等应急救援装备和防护用品。随后,这支队伍开展了为期4天的救援行动,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跨省救援,最终转运灾区群众上千人。
飞翔救援队是“广州街坊”品牌队伍“狮岭一家人”志愿服务总队旗下的一支专业小分队,同时也是花都区属的应急救援抢险队,日常主要参与协助水域救援和山地救援。
7月23日,飞翔救援队党支部书记李平接到花都区应急管理局的一通电话,询问队伍能否去支援河南救灾。李平立即到群里询问队员意见,“我当时想如果到第二天(24日)中午,能有12个人报名,我们就出队。”令他意外的是,次日早上就有15名队员报名。当天经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同意,晚上9点,由水域突击队骨干为主组成的第一梯队15人连夜赶往河南新乡。第二梯队的12人也在25日下午出发前往河南新乡。
飞翔救援队连夜收拾救援装备赶赴河南新乡。 通讯员供图
历经16小时的连夜驾车,第一梯队在25日下午4时到达卫辉市。接到当地应急局的指令后,救援队来到了卫辉市和平路的接应点。“眼前的路是斜的,路的那一头被水淹了,我们就在离下水地点50米左右把三台车停在那。”李平说。而三台车围起来的中间空地,就是他们的“临时基地”。
从那时起,他们正式加入救援行动中,从25日下午6点第一艘艇出发,到次日晚上8点,最后一艘艇归队,这一天他们通宵救援超过24小时。
当时,卫辉市已停水停电,从各地赶来的救援队正加紧转运群众。所幸,那晚的月亮很亮,月光映射在水面上,加上电筒照射的亮光,救援队能清楚看到四周的情况。
“第一晚的水位还不是很高,大概1.2米到1.5米,所以还能看清搁置在路上的车辆和一些房屋的围墙,救援难度不大。”队员毕华桃说。当晚哨子和电筒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因为水位上涨,不少还未转运的群众彻夜未眠,等待着救援。
由于当时很多地方已经断网,救援队与受助群众之间,就靠着电筒的灯光和哨子声互相照应着。哨子一吹,就有市民来到被水淹的路边,指引救援队到他们亲友所在之地。
救援队到达当地后随即开展通宵转运工作。 受访者供图
“救援艇一回到接应处,立刻又有新的指令下达,马上再出发。”李平说当晚仅他们那个接应点就有来自各地的十几条救援艇在轮流作业。
直到7月26日晚上7点多,飞翔救援队队员们才迎来第一次休停,当晚他们入住了设置在洗浴中心的临时住宿点,在连续作业超24小时后,才真正地睡上了一觉。
首次救援,有汗水也有感动
这次是飞翔救援队的首次跨省救援,也是他们第一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刚出发时大家都有些忐忑,“但一到现场看到其他救援队都下水了,大家的干劲都起来了。”作为领队的李平,一直关注着大家的状态,“做救援必须先保护好自己和队员,才能帮助别人。”
真正的挑战是到达的第二天,水位上涨,路上原本一半泡在水里的汽车也已完全被水没过了车顶,不见了踪影。“这才是最危险的时候,有的小区和道路围栏在水面下看不见,一不小心就会刮破冲锋艇。”李平说先到的救援队一直在提醒他们要小心。而只要到了水位不及大腿位置高的地方,队员们又必须下艇到水里去,用人力去推拉,以免艇尾机卡底受损。即使队员们穿着鞋底厚两三厘米的水域鞋,依然有被水底杂物扎伤的危险。到了一些还没被水淹没的高地进行救援时,队员们得先把冲锋艇停靠好,步行将受困者带到水域边,上了冲锋艇再运送出去。
救援队需要将病患用担架转移到冲锋艇上。 受访者供图
“累,应该是累的,但因为精神还处于亢奋的状态,只想赶紧救人,身体还没放松,累就忽略过去了。”毕华桃最累的一趟,是要到一个住宅楼2楼搬运一位行动不便要坐轮椅的长者。那长者的身材比他还魁梧,两名队员合力,将老人安置在一张铁椅上,用尽全力才把她运到冲锋艇上。在家人协助下,队员把轮椅也搬上了艇,再把长者转移到轮椅上。就这样,长者坐着冲锋艇上的轮椅被转运到安全地带。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从这么远过来。”李平印象最深的是花了两个多小时,把包括两位九旬老人在内的一家九口人运送到安全地带。老人一路上不停地感谢。
有时在救援路上,途经一些民房,屋子里的老百姓们都会很热情地招呼救援队的人进来歇一歇,喝口水。
水位不高的地方,队员们要下水推拉冲锋艇。 受访者供图
当地人的热情与坚强,给予了救援队难以磨灭的感动。
“你们累不累?不累的话可以再跑一趟吗?”向导小焦怯怯地问到。毕华桃问:“怎么了?”“我爸妈还在里面。可以帮忙把他们接出来吗?”那天晚上9点,毕华桃所在的花都飞翔救援队手头上的转运任务暂告一段落。
毕华桃脑子“咯噔”了一下:“什么,你父母还在里面?”自从救援队到达河南卫辉后,小焦一直是救援队的向导,跟着他们连续转运了六七趟。
原来,小焦的父母住在卫辉市内,在小焦报名参与志愿活动做向导时,家里还没停水停电,他就让父母继续留在家中。
但25日早上,爸爸打电话跟小焦说,家里已经停水停电了,水位也涨到了一层楼高,希望他能尽快找艘救生艇过去接他们。
“当时他跟我们说的时候,忍不住流泪了。”毕华桃和队员们二话不说,就跟着小焦去往他的家中。
小焦一看到父母,就立刻抱上去,嘴里不停说着抱歉,让他们久等了。
怕家人担心,他撒了个小谎
这次飞翔救援队驰援河南的27名队员中有7名女队员,杨芳是其中之一。到达灾区当天,队长龙礼军让几位女队员先休息片刻,自己则带领剩下的人立即投入救援,连夜转运灾区群众。
但眼前的场景让杨芳很是难过:“比我想象中还要严重,很多被困的人站在高一点的地方向我们招手求救。”杨芳只想尽快参与救援。
污水对女性的身体原本就有很大伤害,碰巧的是杨芳还处于生理期。作为跟船队员,杨芳起初是被安排在艇上拉人扶人,可以不下水的,但是到了现场发现已无法顾及那么多了,长者、孕妇、病患,都需要人搀扶着才能上艇。
即使穿上厚底的水域鞋,队员们还是难以避免受伤。 受访者供图
“有时候船走到很窄的地方,遇到障碍物,要人下水拉才能过去,眼看着有人要救,根本没时间去多想。但是我们的男队员也很照顾我们,他们看到的话就会赶紧过来。队里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很团结。”这种团结不仅是在队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之间也都会互相帮助。“有些救援船翻了,其他船上的人都会立刻过去帮忙。”这些天,杨芳时常被这些场景感动。
救援期间,当地一家医院发生洪水倒灌,水位突然上涨到将近两米,医院里安置了大量受灾人群,情况十分紧急。“当时医院里面的人都很慌,我们接到求助就立刻赶过去了。”被困的还有小孩,队员们顾不上个人安危,立刻下水把小孩子一个一个抱出来。
当时被救出来的人都泪流满面,甚至有人要跪下来感谢他们,救援队员们也感动落泪。“我的眼泪也都没有停下来过,只能一直安慰他们。”杨芳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
救援队出发前,队员们都尽量先回家吃了顿饭,家里人有反对也有支持,但担心都是一样的。杨芳离家前,丈夫和孩子只是叮嘱她要注意安全。“我们救援队之前也参与过很多救援,我儿子是知道的,特别是我老公也一直很支持我。”提起家人,杨芳的话语里也多了一丝幸福和甜蜜。
李平走的时候,母亲一直念叨着让他别去,年迈的父亲没多说话,但眼神里充满了担忧与理解。
毕华桃在救援期间,每次收艇都会打电话回家。但他撒谎了,那天晚上10点,他跟家里人说当天任务完成了,可以休息了,但实际上,他一直救援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
飞翔救援队驰援河南突击队合照。 受访者供图
7月29日,飞翔救援队结束任务回到了花都。李平的心情才真正放松了下来,“对比救援过程,我更担心是这1600公里的路程,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平安回来了。 ”
刚回到家,儿子就跑过来扑进了杨芳的怀里,看到妈妈满脸疲惫,也心疼的红了眼眶。
经统计,飞翔救援队驰援河南自2021年7月25日至28日中午,累计出队人数27人(外加两名志愿者),出队556人次,发出159船次,转移群众1000人有余。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 实习生刘禹 严崇昕 受访者供图
编辑:叶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