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从广州大新美术馆了解到,8月15日至9月15日,大新美术馆展出广东艺术家彭永清和在四川美术学院就读的台湾艺术家刘桂萍的作品,由大陆策展人姜苏倩设计,主题为“秩序与非秩序”。
近日,南都记者采访了刘桂萍、姜苏倩和广州大新美术馆执行长李明宗。他们向南都记者讲述了此次展览背后两岸艺术家创作灵感碰撞与交流,以及大新美术馆作为两岸艺术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意义。
刘桂萍。
来广州“驻村交流”
置身于广州花都珠宝小镇的大新美术馆内,园区现代感十足的建筑、绿色植被,以及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瞬间让人耳目一新。这个占地百余亩的艺术园区除了典藏和展览海峡两岸知名艺术家的画作外,还为两岸艺术家提供“驻村创作”的机会。
广州大新美术馆园区。
大新美术馆执行长李明宗向南都记者介绍,“艺术家驻村”指的是为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提供工作室、简易住宿等特定场域,进行短时间的进驻创造,并协助他们进行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州大新美术馆作为“广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长期为来自两岸的艺术家提供驻村机会,而此次“秩序与非秩序”双个展的作品正是两岸艺术家在驻村时创作的。
来自台湾新北市的“95后”艺术创作者刘桂萍是参展的艺术家之一。目前仍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学系就读的她,利用研二暑假,通过广州市台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推荐,入驻大新美术馆,实习的同时驻村创作。
刘桂萍告诉南都记者,她来大陆两年了,这次实习是她第一来广州。她在川美有非常多的广东同学,受他们的影响,刘桂萍很想来广州看看。“这里的气候、食物和台湾都非常像,广州人也给我很内敛的感觉。”
“广州对我而言是蓝色的,这种蓝色并不是忧郁,而是一种内敛的温柔。”于是,在刘桂萍的创作中,她运用大面积的蓝色记录广州这座城市给予她的经验和感受,用轻盈的线条和特色鲜明的符号表达自己。
驻村期间刘桂萍和来自广东的艺术家彭永清有许多交流的机会,两人入驻园区的时间差不多,在园区的工作室离得也很近。“我有时候打开窗户,就可以和他聊天,有时候会问问他画的进展,有时候会去请教他该怎么画。”
刘桂萍认为这次驻村创作最别出心裁的地方,在于策展人也参与到了艺术家的创作环节,这不仅让艺术交流上升了一个层次,也让她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友谊。
“有序和无序的碰撞”
此次“秩序与非秩序”双个展的大陆策展人姜苏倩,目前就读天津美术学院影像艺术相关专业。她同样也是利用研二的暑假,经由老师推荐入驻大新美术馆。“秩序与非秩序”是她策划的第一场艺术展。
“秩序与非秩序”画展。
在同样是“95后”的姜苏倩眼中,刘桂萍和彭永清分别是秩序的“破坏者”和“接收者”。姜苏倩眼中的刘桂萍擅长运用简化轻盈的线条、加上怪诞不明的形状及充满个人经验的符号,在“无序”中反映现实的沉重。而彭永清的作品更加规整、内敛,他更擅长用自然之境来探索现实空间与平面维度的关系,在“有序”中宣泄,企图找到一种平衡。
渐渐地,她在两岸艺术家迥异的创作风格中发现了共性,“我可以看到永清画里有一些桂萍的影子,比如永清画中的泡泡,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画布上,我渐渐看出在他秩序世界中的点点躁动。”
在姜苏倩看来,刘桂萍和彭永清艺术灵感的碰撞其实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碰撞。“其实我们平时创作时不光进行艺术沟通,也会互相分享两岸文化历史的东西,驻村的过程就是我们互相接纳和吸收彼此文化差异的过程。”
两个月的驻村创作也让两个年龄相仿、都热爱艺术、对艺术有自己追求的女孩很快成为了好朋友。“我和桂萍的交流沟通很顺畅,感觉我们像一家人一样能够相互理解对方。我还和她约定未来一定会去到台湾看看,去实地感受一下两岸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刘桂萍也表示,姜苏倩于她而言是一种清澈的绿色,“明度不是很高,但很透亮”。
“我和她没有认识很久,可就是很亲切,我的家人都在台湾,她就是我在大陆的家人。”
“希望到祖国各地走一走”
“我真的非常想了解我们中华文化,想来大陆看看。”刘桂萍告诉南都记者,两年前她在台湾的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许多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拍卖作品。加上读大学的时候,她所在学院和川美有许多合作交流项目,让刘桂萍产生了去那里看看的想法。
“来大陆之前担心大陆的同学会不会不喜欢我,两岸生活习惯上会不会有很大差异?但当我真正来到大陆,我就发现大家其实都是一样的,尤其对于年轻人,我们生活习惯虽然会有差异,但其实这不是好与坏的差别。”刘桂萍说。
刘桂萍觉得在大陆生活很方便,她想逛的一些大商场的品牌、种类都非常齐全。商场离社区很近,地铁四通八达。“我觉得大陆的支付方式也很方便,带着一台手机就可以出行了。当然台湾地区也有线上支付的情况,但没有这里这么普遍。”
此前,刘桂萍一直想了解祖国大陆的历史,对河南一直充满向往。她向南都记者回忆道,当飞机降落郑州机场之前,眼前的黄土高原深深吸引了她。“我从飞机上往下看,好像课本里写的景色就在眼前了,真的很感动! ”
“还有我记得从郑州到洛阳的公路边都种着芒草,风一吹那种感觉我觉得很凄美。另外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少林寺和洛阳城的夜市,在小灯笼点缀下的夜市真的很美。我觉得河南有一种市井文化,非常独特。”
7月河南遭遇水灾,刘桂萍也为那里的情况担心,她给受灾地区捐了款,还把自己的忧虑融入了创作中。“捐款这件事我觉没必要拿出来讲,大家都是一家人,遇到灾难的时候都会互相帮忙,这没什么。”
在刘桂萍看来,有台湾的青年人对大陆存在偏见,但如果他们有机会来大陆旅游或者生活一段时间,这种偏见会慢慢消失。“我也劝说我在台湾的同学来大陆看看,告诉他们大陆很美。我也计划在疫情后和台湾的同学去川藏高原、九寨沟、张家界这些地方看一看,消除他们的偏见。”
“未来我希望能到祖国各地的每个城市走一走,更勇敢地面对旅程中的差异性,享受整个旅程。毕竟人生很短暂,不要局限在某个地方。”刘桂萍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杨苓妍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台海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