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日前,教育部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南都记者了解到,今年,广州市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列入广州市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制定出台《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列入广州市年度十大民生实事
2021年,广州市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列入广州市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制定出台《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截至8月31日,全市550所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100%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同时在中小学心理课程建设、危机排查和危机干预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至于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方面,广州中学心理老师巫老师表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建档的时候,同时会关注到学生是否有抑郁倾向,以及自杀意念、自伤行为等情况。“由于近年来青少年出现抑郁的情况有所增多,现在我们对抑郁方面的筛查范围扩大了,把轻度的抑郁心境和抑郁情绪也纳入全员心理筛查工作中,也就是说学生只是在某段时间内情绪有波动,不一定要发展到有病征的情况也会进行跟进,情况严重者则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有资质的医院就诊。从学生就诊情况的反馈数据来看,在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方面,医院的确诊案例数有增加的趋势,这既可能是患有这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增加了,也可能是医院的诊断标准放宽了”。巫老师表示,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造成总体确诊人数增加,学校防患于未然是必要的,应该在学生心理问题造成不良后果之前就尽力避免。
静态筛查和动态监测双管齐下
据了解,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方面,广州市内不少学校除了建立心理档案等静态筛查外,还有动态监测。
南都记者从广州中学了解到,该校静态筛查主要有两个量表,一个是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从10个维度考察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另一个则是《生活事件量表》,该量表适用于评定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和应激强度,包括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适应性、总体情况六个维度。同时,学校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配合使用《中学生学校适应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PHQ-9》等量表综合判断。经过初步筛查后,结合动态监测情况,将需要关注的学生分级预警,如“一级预警”、“二级预警”、“三级预警”。预警级别较低的学生由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与班主任访谈,开展班主任沟通技术培训,强调班主任对学生保持关注并回访;中度预警学生则要求与班主任进一步访谈、与学生访谈,视情况与家长访谈,建立心理支持平台帮助学生;对于三级预警的学生,专职心理教师将与班主任深度访谈、与学生进一步访谈,同时约见家长访谈,视学生和家庭情况进行转介,并告知监护人定期带孩子就医。不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则由科任老师分工协助常态跟进。此外,对于特殊儿童和随班就读的学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融合教育工作,对于有同质性心理需求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工作。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黄翠婉表示,学校在完成学生心理建档后,由心理老师进行数据筛查;发现数据异常的学生,联合班主任进行观察,如果数据明显异常,或学生有显性表象,会进一步了解,心理室、班级及家长联合尝试解决;如果发现已经需要专业医疗机构干预,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并根据医生医嘱进行干预治疗。
“心理档案是我们学校心理工作的一部分。”天河区华景小学校长黄瑞萍称,学校每学年都会用摸查表、问卷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摸查和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校后续心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指导。“并且,针对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我们也会建立个人心理成长档案,由心理老师、班主任专门跟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同时,学校会组织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活动,都会建立相应的档案。”
编辑: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