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出席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活动并接受媒体采访。“文化遗产”是他此次行程的关键词。在前一天,他特地参观了永庆坊、恩宁路一带,了解广州非遗发展现状,并评价粤剧艺术博物馆“非常出色”,让广东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以亲民的方式面向大众。
单霁翔
针对广州近期牵头“海丝”申遗,他指出,“海丝”申遗是文化线路申遗,要让不同的国家参与进来,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诉求,且需要国际社会、专业机构通过大量的考古实践来证明。这将会是一个持续的、艰苦的过程。
经过数十年努力,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在单霁翔看来,在申遗过程中,增长的不仅仅是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新的气象。
“对于申遗,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单霁翔说,“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经过各个时代的传承后,能够被健康、完整地传递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文物保护是社会公众的事业
一开场,单霁翔便与在场观众分享了2021年文化遗产领域的两件大事,一是致敬考古百年,二是在福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这两件大事阐述了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单霁翔分享,中国的考古工作一开始便是国际合作。1921年,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的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发现了河南仰韶村遗址并开始考古发掘,开启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
单霁翔表示,百年来,中国的考古学不断发展,考古学家在中华大地上勤奋地发掘、研究、探索,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后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证实了中华文明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满天星斗般存在了5000多年。
“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危害文化遗产的问题,文化遗产才能够得到长久地保护。”他表示,“读懂中国”可以让广大民众了解关于文化遗产的知识,赋予广大民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不应该把文物保护只视为某个专业部门的工作,而是将他看作社会公众都能够知晓和参与的事业。“我们希望更多人读懂中国,也希望我们中国同胞能够更多地读懂世界。”
以往在考古时,如果有人在村庄附近发现了地下埋藏,接到这样的信息以后,考古学家就会去现场进行考古调查。如果确实有考古遗存存在,人们就会用彩条布把它围起来,有些文物出土时还会申请让武警站岗守住这块地方。
“但是现在不能这么做了。”单霁翔认为,现状考古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跟这个村庄的老百姓讲好,这里潜藏着怎样的灿烂文化,出土了什么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和大家有怎样的关系。这样的话,离开家乡的人们也会为自己的家乡而感到骄傲,人们会更关注这个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申遗的目的在于传承
2004年,中国第一次在苏州召开世界遗产大会。“这个大会开得很成功,但是大会制定了一项规定对于我国很不利,即无论国家的大小,每个国家只能每年申报一项文化遗产。”但单霁翔评价道,出于对平衡文化多样性的考虑,这项规定是正确的。同时对于拥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而言,既要服从规定,又要在长长的预备项目名单中,选出一项争取申报成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2021年7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的第38项世界文化遗产,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仅次于意大利的58,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在单霁翔看来,在申遗过程中,增长的不仅仅是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新的气象。
“我们不但关注文化要素的遗产保护,也开始关注由文化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的保护;我们不但关注静态的遗址,也开始关注古村落、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等动态遗产的保护;我们不但关注古代的、近代的史记,也关注20世纪的、当代的历史保护;我们不但关注一座桥、一座坛、一个古建筑群这样点与面的遗产保护,也开始关注文化线路、线形文化遗产保护;我们不但关注宫殿、寺庙等纪念性建筑的保护,也开始关注乡土建筑、传统民居、老字号等寄托着人们乡愁的文化遗产保护;我们不仅关注物质要素的保护,也开始关注非物质要素的保护。”他从六个方面总结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气象。
单霁翔举例道,过去古建筑修好后,为了保护把它锁起来,比如故宫的大戏台,上百年都没演戏。那么今天不一样了,我们认为,这些木结构建筑越是被公众合理、正常地使用,越健康。“在很多层面上,都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做法,一切工作要以文化传承为中心,而不是把保护视为中心,这种改变会使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得更持久。”
“对于申遗,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单霁翔说,“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经过各个时代的传承后,能够被健康、完整地传递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逛永庆坊见醒狮非遗传承人
单霁翔再次来到广州,在活动开始前一天晚上,特地参观了永庆坊、恩宁路一带,并评价粤剧艺术博物馆“非常出彩、非常出色”。
在永庆坊,他与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南狮王”赵继红之子赵伟斌碰了个面。“专业”是赵伟斌对于单霁翔的第一印象。“他对醒狮挺有兴趣的。他是文创大家,对于他来说,希望我们大家能够通过文创把传统文化传播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赵伟斌回忆。
“一看到我,他就对我说‘你的醒狮文创做得蛮好’。因为醒狮文创品种很多,很多都是他第一次看到的,我就一个个跟他介绍。”赵伟斌介绍,目前,醒狮文创有九大类,一共有200多个款式,其中单霁翔特别留意的是醒狮的一个挂件,还边用手把玩边说,“这个重量不错,应该是纯铜的”。
单霁翔还语重心长地跟他说:“把醒狮这个元素用好,做出来的东西非常漂亮而且很精致,特有这个时代的精神,能够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随即,单霁翔在醒狮馆内逗留了许久,参观了醒狮文化相关的内容,一直在了解醒狮文化的历史来历。
赵伟斌的醒狮文创产品也在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现场亮相,在会场入口处和会场之间都能看到活泼可爱、颜色各异的醒狮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打招呼”。
“类似醒狮这样的传统文化一定要融入到生活,一定要走入人心。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它的文化内涵利用好、做好。”赵伟斌认为,醒狮不仅仅是中国的,也可以作为对外交流的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通过醒狮这一文化符号,向外传递中国的声音。“希望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搭建对外友好交流的一个桥梁。”
【南都对话】
南都:您对广东的博物馆有什么印象?您认为广东省应该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向国际友人讲好广东故事?
单霁翔:广东是文化遗产大省,博物馆应该体现出文化多样性。这些年,广东的博物馆不断有新的类型出现,比如考古遗址博物馆、也出现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以及众多的民办博物馆。我曾去过阳江的南海一号博物馆,它能够在博物馆内实现可持续的、安全的水下考古,这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今天要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多种的传播手段。首先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能再用单一的传播方式。我过去在写作时用专业语言比较多,这几年我开始用通俗的语言写作,让人们在休息的时候能够轻松地阅读,传播力量大了很多。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影响很大,受到了年轻人的喜欢。这启发了我们后来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播出《国家宝藏》,这让博物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我们还有一档节目叫《上新了•故宫》,它的收视率也很好。
我们要读懂中国也要读懂世界,知道人们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和语言,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这样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南都:近年来广州也在牵头“海丝”申遗,您认为其中的难点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建议?
单霁翔:“海丝”申遗是文化线路申遗,在国际上起步时间比较晚,但是这些年有很多突出的成果。海上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要让不同的国家参与进来,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诉求,这是一个难点。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不同,它位于茫茫大海上,商船需要沿着离海岸线不太远的距离航行,这条路线的存在需要国际社会、专业机构通过大量的考古和实践来证明,需要调动很多国家的力量来配合,这将会是一个持续的、艰苦的过程。
南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计划于明年7月份正式开放。作为这一项目的亲历者,您认为这个博物馆能给香港市民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对香港的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意义?
单霁翔:这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行动。香港的文化特点是中西文化兼容,有很多著名的收藏家,但是专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很少。
经过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充分协调和酝酿,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决定得到了中央的批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旁边就是刚开馆的亚洲首间国际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
未来,不会少于600件套文物在馆内长期展出,加上临时展出,展品会达到1000件套左右,主要展出中国文物,而且会常办常新。
从2007年开始,香港开始实施“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最吸引我的两个词,一个是“活化”,一个是“伙伴”。计划中规定,在历史建筑修缮之前,要进行政务公开,对社会开放,让市民来讨论修缮完成后的用途。第一投入的7个项目,通过竞标,建筑得到了很好的活化。建筑在后续使用过程也是非营利的性质。修缮之后进行合理利用,这是香港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经验,对此我们也写了一本书。
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澳门市民很骄傲,寄出20万封明信片,骄傲地写道“澳门是历史文化名城”。市民对城市都有着很深的自豪感。
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遗产领域可以交流经验,共同发展一些技术。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李旭馗
摄影:南都记者 邓启祥
编辑:江英,王美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专题】在广东(广州) 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