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8日)是中国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苏翊鸣18岁生日。3天前的2月15日,苏翊鸣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获得自己人生中第一块冬奥金牌,被他称为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同样在今天,“青蛙公主”谷爱凌再夺一金,10天前她在大跳台获得首金的表现,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名叫“雪飞天”的滑雪大跳台。
在同一个地方获得首金,首钢滑雪大跳台对他俩来说,是给自己送上最好成人礼的“福地”。到底这个场馆有何魔力?
南都记者近日专访了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听他讲述设计背后故事,揭开被运动员称赞为“自己滑过最好场地”的神秘面纱。
张利 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他在2014至2015年任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部长、场馆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负责人、陈述人,主持设计了张家口赛区总体规划、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等重大项目。
“我小时候在北京长大,小学学习工业,去工厂里学习,去的就是首钢。”在张利印象中,首钢四个冷却塔加上前面冷却池,让他记忆深刻。
为了让首钢天际线得到延续,保留城市历史集体记忆,张利及其团队在设计放置大跳台的方向时格外谨慎,“这样一个比较大的跳台加入,肯定会对原来的天际线有改变。”
对此,张利及其团队一直尝试不同的实验来达到最佳的融合效果,让大跳台与园区其他构筑物成为一个整体。不同于传统的画图、模型等手段,张利团队邀请设计师、普通人、首钢社区的人等参加人因分析,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反应状态选出可行的跳台放置方位。
同时,他们最终确定跳台结束区比湖面要低5米,从而让跳台整体在视觉上不高于四个冷却塔,形成顺滑的天际线。
首钢滑雪大跳台。
首钢工业园区的建造处处也彰显着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张利介绍,工业遗产的再造本身就是一个很环保的理念,是通过人性化的尺度把它们改造成现在普通人能使用的空间。
为了与中国文化元素更好融合,张利及其团队设计了许多不同的方案,最后确定了敦煌飞天的文化元素。“雪飞天”也被单板大跳台竞赛主席莫雷西评价为“场馆历史上的带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标识项目”。
从1988年入学清华大学建筑系到博士毕业,这些年的学习生涯也让张利对建筑有着深刻的理解。针对网友对滑雪大跳台“福地”的评价,张利认为,这些应该归功于运动员。“建筑师其实造就的是生活场景。最好的建筑是每个人在场景里书写了自己的特殊的故事。”
正是因为运动员的努力,才能够在滑雪大跳台中书写荣耀与成功。“这些出色的运动员给了跳台,给了这个场馆以新的活力。”张利说。
2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进行,谷爱凌在比赛中。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2月8日,谷爱凌三跳都出色完成,以完美表现拿到了一枚金牌。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谷爱凌夺得本届冬奥会首金的场馆。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酷”工业遗产与现代化运动设备完美融合
南都:滑雪大跳台为什么会选址在首钢工业园区?
张利:滑雪大跳台项目是冬奥会历史上非常年轻的项目。单板项目在最后一刻靠附加项目的办法才进入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
这项运动本身比较年轻,粉丝人群是城市年轻群体,因此一般在各个城市的中心广场或闹市区举行,用脚手架搭临时跳台,旁边是摇滚乐演出的舞台。
一开始国际雪联负责这项运动的官员在进行地方选址时,沿用过去的习惯,在北京找各种广场、闹市区等公共空间。北京冬奥组委发现他们需要一个很酷、能引发城市年轻群体兴趣的受众场地,而没有什么比首钢工业遗产更切题、更酷,因此选择了首钢工业园区。
南都:首钢大跳台如何与首钢工业背景完美融合?
张利:当我们真正审视当代构筑物和老工业背景的结合时,我们能想到的完美融合其实就是觉得它不冲突,没有违和之感。首钢四个冷却塔加上前面的冷却池,是城市历史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值得延续下去。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也做了一些实验,最后让天际线呈现为被延续、被接受的整体。
第一,在测试技术方面,我们使用了新的人因分析技术,邀请从设计师、首钢人、普通公众的不同被试者通过虚拟环境来测试效果。虚拟现实眼镜本身具有眼动追踪的能力,客观反映了人在受到视觉和空间刺激时,大致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状态。根据数据分析,我们从十几个的跳台放置方向里选择了一个大部分人最认可的角度。
第二,把结束区建造的比湖面要低5米。原因是我们要保证它的高度看起来不超过冷却塔,与四个冷却塔形成顺滑的天际线。
第三,我们原先准备采用的色彩是接近混凝土或铁锈的颜色。没想到首钢社区很多人都说希望出现一个跟老首钢工业背景不一样的轻盈、鲜亮的颜色。因此,有了很多不同的鲜艳色彩的设计方案。从火烈鸟的颜色到天空的自然色,到现在最终采用的会徽的色彩体系,这都是首钢社区的人一起选择的。
由于红颜色到黄颜色这一段重量大于蓝颜色和绿颜色。最终跳台的颜色虽是彩虹色,但蓝到绿的部分是被延长的,红和黄的部分是被压缩的,这也保证了它在空间里看到的实际感知重量不那么大。
2月15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中国选手苏翊鸣夺得金牌。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承载中国文化元素,敦煌飞天为灵感来源
南都:“雪飞天”设计灵感是来源于敦煌壁画。为什么选择以敦煌壁画为灵感设计?
张利:建筑方案如果要被大家接受,就需要有文化传播的载体。国际奥委会冬奥会场馆设计之前就定下要求,要寻找和运动曲线相关的中国文化元素。
由于大跳台英文名字叫做Big Air,指的是空中腾跃的幅度在所有冬季项目中最大。中国传统有飞天的造型。提到飞天,自然会想到敦煌。
东方绘画在表现人体时,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通过骨骼、肌肉的解剖结构表现,而是用衣袖飘在空中运动的痕迹轨迹来表达,这也与运动员运动轨迹非常相符。
南都:如何让飞天元素的丝带飘起来?
张利:在做设计时,我们开始百思不得其解,中间一根吊带的形状不能形成飘动的感觉。最后团队里一个学过珠宝设计的女孩儿说,让飘带飘起来,给人感觉起来不能是一根。因此我们在顶部结合转播的机位和电梯表上的机房,分叉出一根儿丝带。底下结合场馆管理需要吊挂的内容做了底下的一根飘带,最后使整体飘动起来。
2月15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夺冠后庆祝。当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最好场地源于精准包容,首个永久跳台让运动有了“家”
南都:很多运动员提到这是“自己滑过最好的场地”。哪些设计会让运动员觉得这个场地是最好的?
张利:之前的跳台是临时用脚手架搭起来的,不能建太高、太大、太宽,比如大床和临时折叠的床相比,肯定是大床感觉更包容、更舒适。
另外,临时建造的脚手架坡度不会建造得太精准。而且随着底下基础的微沉降,坡度有时还会产生一定变化。在永久的跳台里,我们可以把助滑道坡度的37.8度做得非常准确。这对运动员滑行控制身体非常有帮助。
在助滑道和起跳区之间有三个基础。三个基础落地后,中间的结构类似像桥梁一样的结构。这时运动员感知到的弹性、稳定程度都远远优于临时结构。
南都:除了永久设施更大、更稳外,还有什么巧思提升了运动员的体验感?
张利:运动员从电梯出来站到起跳区的顶部时,就能看到首钢园区里老工业遗产和跳台鲜明的对比及背后的现代城市,这超乎了以前人们对一般城市或竞赛环境的认知,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有鼓舞性的视觉刺激。
南都:在设计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设计幕后故事呢?
张利:国际雪联的一个负责管理滑雪大跳台竞赛的年轻人经常来这看大跳台。过去这项运动从没有一个永久的场所。首钢是第一个,所以他很关注滑雪大跳台的建造。
我记得2019年夏天时,跳台基本上建造到一半了,跳台底下支撑的脚手架还没拆。当时他吃完了晚饭,看到这个场景,他高兴地说我能不能跳到湖里游泳。人家说,这个我们倒不反对,然后他真的就把上衣脱了,跳下去游泳,然后一边游一边高兴地说,我们这个运动有“家”了。我当时看了很感动。
南都:“家”这一个字,让这项运动好像有了归属?
张利:对,因为建筑相对来说是一个长久的建成环境,它可能给一个运动也好,一个群体也好,一种最大的支持。从这个专业来讲“家”这个词还是很了不起的。
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场馆未来将承担更多赛事训练,非赛事期间向公众开放
南都:滑雪大跳台,它作为世界首个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在冬奥会之后,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张利:原先我们认为以后可能不会有太多训练和比赛,但很有意思的是,前天,国际雪联管理这项运动的主任给我打电话,一是祝贺谷爱凌、苏翊鸣得金牌,另外是祝贺这个场馆。他说这个场馆带动了这项运动在世界上受到的重视。
他说就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未来五年的比赛都已经预定满了,日程也都已经安排好了。其中,有很多比赛要回到首钢来比,因为有太多人想来首钢比赛或看比赛。
在冬奥会以后,在这里举办的竞赛和训练会比我们预期的还多一些。
南都:冬季赛季外的时间如何利用?面向公众开放吗?
张利:肯定会的。对于原来的设想来说,助滑道这部分公众很难使用,但落地区、降落区这部分会有多种体验,比如气垫、悬挂体验等。同时跳台两边有完整的台阶,大家可以游览。
原来我们预期的非赛事使用部分肯定还会有。在奥运会举办以前,也曾有短暂的时间窗口,这一部分向公众彻底开放。在环湖设计的文化旅游体验线路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实习生 王玮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相约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