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钢园到奥林匹克学院,专访冬奥遗产负责人谈奥运遗产落地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3-29 16:34

3月13日晚,大雪花火炬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熄灭,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至此圆满落幕。

在首钢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冬奥遗产处处长刘兴华和他的团队的工作还在继续。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刘兴华一个人“加班”到了晚上九点多,自觉准备充足后才下班回家。对他来说,冬奥会虽然已经告一段落,向公众介绍冬奥遗产的工作却还远远没有结束。

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2015年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在此之前,奥运遗产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落地是这7年来冬奥遗产工作遇到的最大难题。

从全新的工作领域,到尝试开发设计国际通用的奥运遗产评估体系,刘兴华全程参与其中。对于很多人关注的冬奥会对于举办地到底带来多少收益问题,他表示,冬奥遗产的评估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项评估工作要持续到赛后5年。

微信图片_20220329160405.jpg

冬奥遗产处处长刘兴华。

超前规划遗产工作是国际举办大型赛事的趋势

南都:北京冬奥会告一段落,您和团队的工作还在继续吗?在冬奥遗产方面还有哪些事需要推进?

刘兴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并不是终点,遗产工作实际上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作。传承和利用好冬奥的遗产,加强冬奥遗产的转化和应用,不断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这是我们赛后的主要任务。

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动,比如,持续推动冬奥遗产计划的实施,定期总结赛后遗产利用的成果并发布报告;持续推动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更好服务全民健身,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推动冰雪进校园,让更多青少年能够有机会参与冰雪运动;还要建设好北京奥运博物馆和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持续宣传冬奥筹办成果和奥林匹克研究人才培养。

南都:2008年北京奥运会没有设立单独的遗产部门,此次北京冬奥会超前规划冬奥遗产工作,是国际办大型赛事的普遍趋势还是出于其他考虑?

刘兴华:这是国际大型活动的一个普遍趋势。近年具有推动力的事件是2015年颁布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这个议程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提出的40条改革建议,是奥运会运动发展的一个改革,其中特别提到可持续发展即奥运会要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运动要可持续发展、主办城市要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了很多理念和措施。

这就要求从2015年以后,每一届奥运会都要超前规划奥运遗产,每届组委会都应该有这样的部门。这次北京冬奥组委很早就成立了冬奥遗产部门来落实国际奥委会的可持续发展议程。

pic_1027692

北京冬奥村。新华社发

没有成型方法借鉴,从理念层面进入实操难度大

南都:这几年筹备冬奥遗产工作过程中,您和团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兴华:其实最大的困难是遗产工作属于全新的业务领域。我们以前大型活动中没有专门设置相关部门,国际奥委会发布的指导性文件也都停留在理念层面,所以没有这种成型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给我们提供借鉴,在操作层面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第二个挑战是早期大家对于冬奥遗产的认识不太一致,需要统一思想。很多人认为奥运遗产就是赛后留下的所有东西,认为遗产就是自然产生的,不用刻意规划。

我们通过学习国际经验后了解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奥运遗产需要系统、全面并尽早去规划,才能得到更好更多的遗产奥运遗产早规划就早受益,比如,体育场馆建设越早,在赛前就对公众开放,老百姓就能早体验。

对冬奥遗产认知的不一致也导致我们行动起来会有困难。奥运遗产的创造不仅仅是我们部门单方面去推动,更需要全体奥运筹办的单位和部门共同行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与利益相关方和遗产交付伙伴对接、走访、培训,形成一致的理念,合力推动这项工作。

南都:北京冬奥组委此前成立了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主要是做些什么工作?

刘兴华:冬奥遗产涉及北京、河北两省市,以及中央、地方多个部门和单位,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所以要来推动这件事,必须搭建一个委内委外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因此组建了遗产协调委员会,让大家共同在一个平台统一行动、统一规划、同步实施遗产计划。通过遗产协调委员会,将遗产计划7个方面目标和35个领域的重点工作落实到委内、委外的各相关单位,明确了方向、任务和时间点。

遗产工作协调委员会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赛前委员会更重要的推动遗产计划的实施,规划创造更多奥运遗产,不过冬奥遗产工作是持续性的,比如“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不是说完成后就没有任务了,我们仍要持续普及和发展冰雪运动,建设更多冰雪设施,带动更多人来参与。因此,遗产工作协调委员会各合作伙伴的工作会持续运行。

微信图片_20220329160412.jpg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

奥运遗产是长期的收益,评估工作要持续到赛后5年甚至10年

南都:大家非常关注奥运会对于举办地带来的收益。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评估工作要持续到赛后第五年,这是为什么?

刘兴华:这是国际奥委会的一个里程碑任务,要求我们在奥运会以后1年、3年、5年时间点上都要制定发布遗产报告来评价和评估奥运会的影响。

奥运有形的遗产长期服务于百姓生活、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服务于出行,体育场馆长期服务于大众健身、举办高水平赛事、为专业队提供训练等等。

无形的遗产更是长期的,冬奥带动的志愿服务精神会在社会中形成一种风气;绿色办奥、绿色出行、绿色生活方式更加进入人们的生活;助残扶残,关爱残疾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奥运遗产是一种长期的收益,因此需要我们将评估工作持续到赛后5年甚至10年,通过持续衡量和评价奥运遗产的效益和作用,比如:奥运会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评估其持久的影响力和收益。

南都:此前北京冬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共同制定了《遗产评估体系(KPI)》和《场馆遗产计划通用模板》,以规范奥运遗产的影响评估和系统规划场馆赛后利用。您作为这项评估工作的参与者,能否向我们介绍下奥运遗产的评估体系?

刘兴华:我们在跟国际奥委会沟通后发现,国际上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体系指标去衡量和评价遗产作用。谈到遗产,有形的和无形的,有体育、经济、环境、城市发展等,一般来说量化的数据更具说服力,但并没有这样一套指标。

所以我们尝试着根据冬奥筹办工作和遗产战略计划设置的“7个方面35个领域”开发设计了一套奥运遗产的评估体系,希望尽量能通过这个体系客观反映奥运会前、奥运会后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力。

比如,我们在体育、经济等7个方面各选了1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不用很复杂的模型,所有的数据来源都用国家统计公开的数据来衡量遗产的影响力。拿冰雪运动普及这一项来说,我们用2016-2022年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能看到冬奥会对于冰雪运动普及的带动作用。

对于无形遗产的作用和价值,我们也尽量量化,比如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我们通过收集历年来北京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的数量,可以看出城市志愿者数量在持续增长。

国际奥组委也认为我们的评估体系为奥运会遗产通用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不过,这套评估体系还不是很成熟,我们仍在跟国际奥委会一起优化,希望共同开发出更加科学的一套评估体系。

pic_1077140

3月19日,游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区域参观游览。近日,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北区面向游客开放,其中包括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比赛场馆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部分区域,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近距离参观打卡。    新华社发

曾亲自去平昌“取经”,从历届奥运会中获得启发

南都:2018年您曾以官方观察员的身份去韩国平昌“取经”,这一行对冬奥遗产的工作开展有无影响?

刘兴华:肯定是有影响的,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到那里观摩了包括技术、物流、电力、志愿者、志愿服务、赞助商展示、颁奖仪式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我们都在观察能否将好的运行模式借鉴到北京冬奥会和其他大型活动中。

去平昌“取经”有几件事我印象较深,第一是韩国在赛事期间有很多科技应用,包括5g的应用、机器人的服务都在赛后转化为了民用和商用。此外,我看到他们的主媒体中心是一个充气的大棚,不是一个固定的、永久的建筑,开幕式场馆也是临时搭建的,体现了韩国的节俭办赛。

南都:怎么看待其他国家对中国举办冬奥会的启示?

刘兴华:在筹备冬奥遗产工作时,我们学习了往届奥运会一些好的理念和方法。

比如,温哥华2010冬奥会惠斯勒冬奥村的赛后利用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运动员的住房是采用模块式、可移动的住房,赛时为运动员提供住宿,赛后可以把它们作为经济适用房捐赠给低收入人群。

2012伦敦奥运会选择在伦敦东区建造体育场馆,伦敦东区在伦敦举办奥运会之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环境相对脏乱差的区域。冬奥会的举办,极大带动了伦敦东区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就业,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伦敦东区赛后成为奥林匹克公园,每年游客超过百万,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而且伦敦东区常年举办体育赛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都对我们北京冬奥会遗产规划工作产生了启发。

pic_1077143

3月19日,游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区域参观游览。新华社发

“首钢是最具代表性、最鲜活的冬奥遗产之一”

南都:我们注意到在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冬奥遗产案例集中,首钢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典型案例出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钢搬迁到2022北京冬奥会首钢扮演重要角色,您怎么看待首钢的这一变化?

刘兴华:首钢确实是我们北京冬奥会最具代表性、最成功、最鲜活的一个遗产案例。

首钢于1919年建成,是我们国家的大型钢铁企业,有着百年的历史,并服务两届奥运会的举办。2008年,首钢出于环境保护目的停产搬迁。2015年冬奥申办成功,为首钢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随着北京冬奥组委的入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中心的落户,首钢充分利用原来废弃的铁轨、管道、管廊、传送带等工业遗存,打造了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非常壮观。2018年,首钢签约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城市更新的服务合作伙伴,通过对老工业区的有机更新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带动体育、文化、科技等产业的发展。

比如,首钢正在打造国家体育示范基地,日后将成为赛事聚集地和极限运动文化的乐园。目前首钢已经入驻了多家科技企业,包括腾讯、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等,同样带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通过冬奥筹办,我们积极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将整个首钢园区命名为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这和我们2008夏奥会的奥林匹克公园相呼应,成为了“双奥之城”的一个标志。之所以这样命名,也是为了首钢能够利用奥林匹克品牌的价值,带动大众健身、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的发展,打造首钢成为城市复兴新地标。我非常认同国际奥委会巴赫主席称赞首钢的变化,“首钢园区必将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典范,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

南都:去年年底,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首都体育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刘兴华:这是世界上第三所由国家政府决定成立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也是中国唯一依托大学筹建的永久性奥林匹克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过去对于奥林匹克研究只停留在学术范围,依托大学设立一些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以研究为主。但依托首都体育学院设立的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是一所大学,目的是拓展奥林匹克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国家奥林匹克研究的影响力,开展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

北京冬奥会后,学院将聚焦高质量奥林匹克教育项目推广,打造创新性课程体系,编写一批权威且符合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发展的高水平教材,产出高水平奥林匹克知识成果,重点在奥林匹克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推广和国际交流合作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实习生 张雨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