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4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十四个防灾减灾日”。面对灾难,人们该如何守护生命、保卫家园?
有研究表明,地震中自救互救是幸存人员的主要获救方式,但其也面临着能力不足,缺乏知识经验的问题。
几位多年参与推动防灾减灾志愿工作的社工向南都记者表示,基层单元内成立防灾减灾志愿队伍,能有效提升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自救互救能力。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东湛江市江洪镇在去年组建了志愿者救援队伍,经过专业培训,这支志愿队伍在今年有效参与了十多起小型火灾救援。
此外,志愿队伍后续的运营发展,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江洪社区志愿者救援队队员与消防员共同灭火。受访者供图
居民组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有效参与十余次小型火灾救援
广东湛江遂溪县江洪镇,杨斌和志愿者队友们在3天内参与了2场森林火灾扑灭行动。
杨斌是江洪社区志愿者救援队的队长,4月12日,他和队友们在接受应急救援培训时接到紧急通知——镇上的山林起火了。
据了解,受气候环境影响,江洪社区周边常有小型火灾发生。与往常的应急演练一样,队员们穿戴好个人救援装备、带齐灭火设备,和培训教官一同赶到了现场。
由于山林落叶较厚,火势较猛,山坡过火面积已有30多亩。根据现场风向和火势大小,队员们用灭火吹风机与消防救援队伍配合,从侧翼火小处突破,清理出防火隔离带控制火势。
在消防救援队伍的指挥和带领下,经过近1小时扑救,6名队员和培训教官将火扑灭。此次救火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因扑救及时,山火给村庄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4月14日,相近区域的树林又发生火灾。这次抵达现场后,志愿者们先和当地村干部劝阻下了一位着急救火受伤的大爷。个人安全放在首位,在培训和实操中,杨斌总结出了灭火心得,救火时要有指挥,不能盲目打、单独打,救火人员要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集中力量打小火,若遇大火需要提前做好隔离带,人员撤离等工作。
当时山林过火面积已达几十亩。由于起火区域有陡坡,通过风力灭火机灭火的难度很大。救援队员开车挺进树林里用水灭火,全程历时70分钟。
江洪社区志愿者救援队是一支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志愿队伍,成立于2021年3月,共计队员30名。他们经常参与当地的小型火灾救援,仅今年就已经有十多次有效行动。
灾难医疗培训,杨斌做头部包扎练习。受访者供图
参与各类应急救援训练、学习应急救援知识是江洪社区志愿者救援队的日常。杨斌认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能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里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正规救援力量抵达后,也能有效配合并协助专业力量的救援行动。
志愿队伍带动防灾减灾宣传,提升社区自救互救能力
过往的大灾大难经验告诉我们,灾难救援需要多元参与,受灾地区居民自救互救是第一时间减轻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
以地震为例。依据国家减灾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合作项目——《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汶川地震救出的总人数约8.7万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439人。
中国地震局2011年发表的研究——《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较研究》同样论证了灾难中自救互救的重要性。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约347名被埋压人员中,除了约63%人员未被救出,有约30%人员通过自救或家人、亲友与周围邻居获救,这是问卷调查中获救者总数的近八成。
该研究还注意到,尽管汶川与玉树地震中积极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较高,但自救互救仍受能力不足等问题掣肘,如缺乏救灾经验和知识,不知该如何救援,造成了抢救埋压人员效率较低,阻碍了及时挽救受灾人员生命。
多年参与推动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社工向记者表示,在社区、村镇这些基层单元内成立防灾减灾志愿队伍,能有效提升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自救互救能力。
2018年,黄伟加入了广东省英德市亮石志愿者协会,开始专职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的社会工作。在他看来,社区防灾减灾志愿队伍在灾难救援、宣传倡导与日常风险隐患排查中发挥了作用。黄伟表示,通过专业培训,志愿队伍可一改基层过往单纯依赖经验的灾害处理模式,掌握更加科学的应对技能。
此外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志愿队伍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防灾减灾宣传,无形中提升了亲友邻里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能力。“我们会给志愿队员提供一些培训课程,发现社区里的其他居民也很乐意参加。”黄伟还举例,一些地区的志愿者队伍会定期巡堤查找风险隐患,这也带动附近村民的参与。
壹基金助理秘书长魏明涛在多年间推动社区防灾减灾项目,他表示,社区内居民多元参与防灾减灾还能建立更加可靠的信息沟通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有助于在灾难后的失序情况下维护信息传递的通畅,这在庞杂的城市社区内尤为重要,此外多方决策也更能照顾到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
公益项目支撑志愿者救援队伍建设,后续运营发展问题仍需重视
《国家应急体系“十四五”规划》也关注到了多元发展应急救援力量,其中要求,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要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规范引导。这其中包括鼓励社会应急力量深入基层社区排查风险隐患、普及应急知识、就近就便参与应急处置等。
魏明涛表示,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要注重在组织化、专业化、持续化方面的探索,以推动队伍日常活动工作有序进行,帮助志愿者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并打通他们后续长期参与志愿工作与培训的对接渠道。这些工作无不需要有力的投入,魏明涛介绍,壹基金近年来推动的安全家园项目,正在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建设提供帮助,为队伍办培训、配物资、制订应急预案、组织宣传、演练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在黄伟看来,接受社会公益组织支持,打好起步基础后,社区志愿队伍后续的运营发展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发展中后期,队伍仍面临着诸如复训、耗材支出与场地等需求,虽然有诸如安全家园这样的公益项目支持,但也难免面临着一定的造血困境。黄伟介绍,好在当前的有序发展,让一些社区队伍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培训、物资与场地问题在政府助力下正在逐步解决。
灾害从未走远。依据应急管理部通报,去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67人,倒塌房屋1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340.2亿元。虽然以上数据与近5年均值相比,分别下降了28%、10.4%、18.6%和5.5%,但我国自然灾害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近期,广州多地面临着今年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5月11日,黄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其所在的志愿者协会已经组织志愿者队伍全部备勤,维护救援装备。“我们也对接了主管部门,随时了解气候与地质情况,争取第一时间在当地开展响应行动。”他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