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来科普,不止是靠谱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2-09-11 22:31
WechatIMG4477.jpeg

最近,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成为了科普领域的新“网红”。“生物进化有哪些秘密?”“海水为何灭不掉海底火山的火?”……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科普视频内,院士们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与此同时,山东济宁81岁退休教师王广杰这几年线上直播物理课,引来数十万网友追更,而分享知识也成为这位老教师晚年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院士、退休教师和“网红”是两个并不搭界的身份,二者似乎缺乏关联。他们线上讲课成为所谓“网红”,并非主动自降身价,而是源于他们对科普的价值认同。

不论是“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还是“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又或“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在金句之外,应该看到院士们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愿意挤出宝贵的时间来从事科普工作,不仅彰显了院士们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他们甘为人梯的育人精神。而通过分享知识纯粹感受快乐的王广杰,则更让人看到:原来发挥余热还能这么干。

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里,科普视频的走红是内容的胜利。院士们虽然具有很强的光环效应和符号效应,但要成为“网红”还得靠内容取胜;选择契合年轻人口味的选题,学习符合网络收视习惯的视频节奏,进行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传播,一句话总结,只有走进青少年科普才能赢得青少年。

院士成网红、退休教师成网红,不仅能够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涵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并不是说他们分享了知识,人人就都成为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了,而是通过他们的科普,可以引导和帮助更多人成为具有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人。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前辈的一次科普可能是对他们好奇心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也许会在孩子们心里埋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科学知识并非空洞的符号、乏味的数字,而是能够揭示种种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智慧结晶。院士和王广杰们对科学知识进行整编传播,能够带给观众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新鲜感和获得感,让看似晦涩、深奥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变得鲜活、灵动、有趣起来,用一种与众不同、不拘一格的方式打开了科普。

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能够普遍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能够点燃“希望之灯”,善莫大焉。当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普教育种下,科技自立自强才会更有根基、开花结果。

文|杨朝清

编辑:晏文龙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全国科普日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