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酒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无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然而,酒精摄入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专家认为中西方人群存在明显差异。201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则提出,饮酒可能不存在安全剂量,只要饮酒都有影响健康的风险,因此大家不要心存侥幸。2019年我国学者回顾分析中国10个地区约50万成人近10年饮酒史与随访预后的数据,结果表明酒精除了与致癌显著相关,还与高血压、中风风险发病明显相关。
如何做到喝酒少伤身?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呢?那就是——戒酒或适量饮酒。
如何喝酒才算“适量饮酒”?
根据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协会的标准,饮酒至酒精中毒剂量为男性每周不超过196克(即每天不超过28克),女性每周不超过98克(即每天不超过14克)。乙醇含量(g)的计算公式=酒精浓度x体积x0.8。按照白酒(53%)、红酒(12%)或啤酒(5%)的酒精度换算后,男性每天不超过66ml白酒、292ml红酒或700ml啤酒,女性每天不超过33ml白酒、146ml红酒或350ml啤酒。
如何在节日中“适量饮酒”,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
1、尽量控制酒精摄入量,做到浅尝即止;
2、饮酒前先吃饭菜,再饮酒,有助于延迟酒精吸收;
3、避免在饮酒前服用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等;
4、适量多喝温水,增加酒精排泄;
5、如有大醉不醒、剧烈呕吐、甚至是呕血等症状,应立刻采用侧卧位休息,防止误吸,并立刻拨打120送医院就诊。
万一喝醉了,吃“解酒药”有效吗?
网上和大众流传已久的“解酒药和和醒酒药”,其实是商家对药物的作用夸大和老百姓的误解。从理论上,增强酒精代谢相关酶类表达的数量和活性,才能真正达到“解酒”的目的。目前市面上“解酒药”大概分为2类:一类为中药成分药物,另一类为含有纳洛酮和利尿剂的药物。两种药物均无真正“解酒”作用。酒后胡乱服药还可能与酒精协同增加肝脏损伤的可能。建议醉酒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防止醉酒的最佳方法是少喝或不喝酒。
在戒酒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可以顺利地摆脱酒精的诱惑的,一些人可能出现或轻或重的不适症状,大多数症状都较为轻微,部分人群表现较为典型明显,称为“酒精戒断综合征”。
什么是“酒精戒断综合征”?
什么是“酒精戒断综合征”?
酒精戒断综合征是指长期酗酒者突然停止饮酒后,可在12-48小时后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及体征。长期酗酒者对酒精会产生一种心理或生理性的依赖,进而导致不适症状的发生。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患者长期大量摄入酒精抑制了中枢神经系统,而短时间停止酒精摄取造成神经系统过度活化有关。
这些不适症状一般分为3种类型:
1、单纯型戒断反应。患者可在数小时内精神异常,包括意识不清,没有方向感,无法辨识亲人,情绪不稳定,大吵大闹,容易大怒,失眠等;或同时出现不同器官损伤,包括发热、头痛、血压增高、心跳加快,恶心呕吐,手、舌或眼睑抽搐等症状,以及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2、癫痫发作。
3、谵妄:典型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亢奋而导致的精神幻觉出现,使患者出现暴力倾向(自残自伤或攻击他人等行为),如此时伴有其他器官(肝脏、胰腺等)损害时,患者死亡风险会明显升高。
酒精戒断综合征的有效“防”与“治”
1、减少并逐步停止喝酒,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症且饮酒时间不长的患者,直接戒酒就可以达到戒断的目的。针对长期酗酒的人,千万不要一次性断酒,科学的做法是慢慢地降低自己的酒量或者减少每天喝酒的次数,心态放平,调整情绪。
2、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在戒断过程中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时,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对症药物进行辅助:比如精神紧张、失眠等可以选用镇静药,心率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可选用控制心率药物,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症状可考虑服用抗精神药物。
3、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血糖波动异常等,可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牛奶,保持良好作息规律;必要时到医院抽血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补充镁、磷、钙、钾和钠等电解质,必要时静脉补充氨基酸、葡萄糖等。
4、心理干预,来自家庭支持、戒酒者之间的互帮互助也非常重要。患者必须自己清楚地认识到过度饮酒的严重性,自动远离饮酒者,拒绝酒精诱惑。与共同戒酒的患者交流心得体会,和亲朋好友多分享,治疗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告知。
5、加强运动,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较严重的酒精戒断综合征总体来说发生率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患者依靠自己的意志都能成功戒酒。长期大量饮酒者戒酒时应该采用逐步减量的戒酒方式,能较好避免较严重戒酒综合征的发生。极少出现相对严重些的症状,及时寻求医生的指导与治疗,缓解相关症状后,仍是有望顺利戒酒的。
指导专家:
陈成聪
医学博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博士后
主要从事鼻咽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1项,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于J Leukoc Biol、J Infect Di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文章。
南都记者:伍月明 通讯员:杜光宗、魏彤
投稿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辑: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