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做好中央银行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最新出版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撰写《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称,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夯实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易纲在署名文章中谈到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举措,明确提到,“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金融机构及股东作为市场主体,应当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救”风险的主体责任。
经营失败出现风险要首先进行“自救”
如何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易纲表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是建立在预算硬约束基础上的,市场主体以自己的资本充足率为约束,股东负有主体责任,在出行坏账时,用拨备、核销、补资本的方式满足监管要求,保持自身的稳健性。
“做金融是要有本钱的,金融机构股东要保证做实资本,资产扩张必须要受资本金的约束。”易纲称,如果经营失败出现风险,也要首先进行“自救”,即通过资本盈余吸收损失;如果不够,则由股东根据自身出资依法承担损失,直至股本清零。如果“自救”失败,则股东承担机构破产重组或清算的法律后果,此时为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防范系统性风险,“他救”机制和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开始发挥作用。
谈到“他救”,易纲认为,“他救”客观上不利于形成风险自担的正向激励,往往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遗留问题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例如,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有大型银行和农信社因职责和产权不清、行政干预严重等政策性原因积累了大量经济转轨风险。对此,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化解了风险,通过发行国债、外汇储备、央行票据、地方政府专项借款等注入资本金,并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果断处置。通过“花钱买机制”,建立了资本约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果。
他提到,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或央行出资的“他救”,一般以原股东破产清零为前提条件,要慎用,防止道德风险。
易纲表示,“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自救”能力来源于市场经济下机构的股东出资和可持续经营产生的收益,“自救”的动力和自觉性来源于有效的监管。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易纲表示,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立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谈及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易纲认为,一是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加强对股东监管,防止内部人控制。二是按照“管合法更要管非法”原则,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和处置,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三是加强监管执法,丰富执法手段,强化与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部门协作。四是加快监管科技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数据标准统一和监管共享。五是强化监管问责,查处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六是统筹协调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确保全国一盘棋,监管无死角。
“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担责’原则,依法合规压实各方的风险处置责任。金融监管部门承担所监管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人民银行承担系统性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地方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承担风险处置属地责任。”易纲称,责任清晰、分工明确是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的前提。
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易纲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保持住了政策定力,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什么是正常的货币政策?易纲解释道,正常的货币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政策的情况。与其相对应的是在零利率或负利率情况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易纲认为,正常的货币政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居民储蓄和收入合理增长,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他表示,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速有望维持在合理区间,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利率向上的收益率曲线形态。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读懂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