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周正阳 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让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小幼教学研究中心及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研员、光明分院相关学科教研员共赴光明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开展联合教学视导。
据介绍,本次活动通过“观课、议课、调研、座谈、反馈”建构视导一体化链条,助力提高光明区中山大学附属学校办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视导诊断明方向,特色课程领发展
南都记者了解到,本次联合视导活动的主题是调研学校特色创新HSA整合课程,并帮助学校九年级教学“问诊把脉”,助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座谈会上,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教务处主任康斌为视导组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就学校HSA整合课程和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汇报。
HSA课程是该校结合学生需要和校本实际,进行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的特色课程,在主题式教学中淡化学科边界,把文(Humanities)理(Sciences) 艺术(Arts)进行整合,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将知识融会贯通。该校举全校之力,在立校两年时间内累积整理340余节整合课,教师人人都参与到整合课题研究中去,将个人专业发展和学校龙头课题紧密结合,目前已出版两本HSA整合课专著和两本专题研究论文集,成果丰硕。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幼教研中心代理主任黄爱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院长彭红玉、副院长魏显峰、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中小学教研员、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副校长熊飞、游云云以及全体行政中层参加了座谈会。
深入课堂引思考,整合资源显成效
座谈会后,黄爱华主任和全体中小学学科教研员深入课堂一线,观摩包括语文、地理、生物、美术、信息等多学科的整合课程,以及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初中历史、初中地理、小学科学等学科的常规课程在内的17节课程。各学科教研员认真观课,与教师、学生积极交流,查找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准的解决方法,全方位、多角度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提供专业意见和中肯的建议,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助力学校教育教学长远优质发展。
点拨提炼抓亮点,常规教研大提升
听课结束后,视导组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各学科组教师进行了亲切的座谈交流,为该校青年教师指明了“两个回归”的导向,即“回归课本、回归新课标”,并鼓励青年老师积极参与赛课、命题、作业设计等教研培训活动,在比赛中迅速成长。视导组还对HSA整合课在学校全面开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针对观课情况、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生情况等多方面工作进行了综合反馈。
专家点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际
在视导活动总结会上,黄爱华主任指出,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依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积极评价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高素质新人。”他还提到:“学校的整合课程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是对新课标中跨学科教学要求的实践创新。整合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立体,培养解决与之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院长彭红玉在发言中表示,此次视导活动是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的重要合作,希望以后加强交流,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做出贡献。
图片: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编辑:罗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