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佛山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在下午的大会发言中,来自民革、民盟等民主党派与共青团、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政协委员汇聚一堂,纷纷为佛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其中青年、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等成为热词。
纾解青年“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展开普惠性青年发展政策体系
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代表陈贤帅在发言中表示,团市委通过调研发现,佛山市青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工作满意度一般,压力较大,八成以上青年存在或多或少的加班行为,对优质教育有着强烈的利益诉求,身体亚健康现象较为普遍,赡养等问题导致主动选择单身的青年增多。
两会现场
对于这些具体问题,他建议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展开青年发展的政策设计,加快构建含金量更高、普惠性更强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
在具体方案上,他建议从城市规划、教育、就业、居住、婚恋生育和健康几个方面入手,如:
把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营中来,支持预留一定比例用地用于青年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打造具有青春元素,富有青年特色的城市名片;
“急愁难盼”的突出问题要靠优化青年发展型城市教育环境来解决,如完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进城务工青年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等;
优化青年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岗位供给,搭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平台;支持完善“青年安居计划”,保障青年基本的住房需求,减轻房租和房贷压力;
缓解青年婚恋生育养育问题,扩大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减轻青年婚前婚后的压力;
优化城市健康环境促青少年身心成长发展,加大公共设施免费低收费力度,打造10分钟健身圈等。
让“匠才”成为佛山“制造业当家”战略的基石
在发展本市制造业方面,市农工党发言人程俊与市民建发言人雷越宁分别从夯实人才之基和壮大先进产业方面提出了建议。
众所周知,佛山的立市之本是制造业,但数据显示高技能人才在306万产业工人里只有占比12%,约36万人。市农工党发言人程俊表示佛山在教育启蒙、人才提升等方面仍有进步空间,目前教师流失率高,专人老师缺口大,以佛山技师学院为例,全校教职工缺口276人,专任教师缺口201人,且硬件设施和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度高;产教融合程度低,导致人才流失。
那么,该如何培育和留住“匠才”?程俊提出了以下四点对策:
一是鼓励职业院校建立体验基地,将职业启蒙融进学习课程,让学生有更好的职业体验感受;
二是加大财政支持,改善办学条件,鼓励老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建立学科和人才的联动机制,如鼓励职业院校聘任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参与专业开设、发展等事项;
三是以组合式激励政策带动产教融合,建议出台“金融+财政+土地+信用”;
四是多方式激励人才,以宣传激励提升职业人员的荣誉感,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政协委员在大会发言中建言献策
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持续蓄能,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增添活力
氢能、设计、新能源汽车……拥有“制造业大市”沃土的佛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沃土新秀”。作为“新秀”的一员,工业机器人历经从无到有,每一步发展,都紧紧跟随着一个万亿级制造业集群的步伐。
目前,佛山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制造基地和机器人应用市场。2021年,佛山企业销售机器人约3.1万台,占全国总量的9%;2022年,机器人(本体制造)产值预计超65亿元,同比增长超50%,与机器人相关的产业总产值达900多亿元。可见,工业机器人成为了集群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尽管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较快,但与上海、深圳苏州、东莞等城市比较处于靠后位置”,市政协委员、佛山市南海禅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海区汽车行业协会会长雷越宁在大会上发言时直言问题与挑战。他指出,当前佛山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存在着产业链分工地位不高、协作效应不明显、缺乏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不足等的困难问题。
对此,雷越宁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规划。建议成立市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编制佛山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2023-2025 年行动规划。从产业布局、产业链招商、产业主体培育、产业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协同资源,出台土地、资金、贷款、补贴等支持政策。
二是引进与培育并重,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一方面,优化招商优惠条件,积极引进全球机器人龙头企业,并加大对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企业、芯片企业、共性支撑技术企业招商。另一方面,推动本土中小工业机器人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适当避开大企业占优势的汽车、电子产品加工等产业,把握佛山传统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需求,不断做大做强。
三是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深化工业机器人应用推广。推动中小制造业“机器换人”,需要围绕机器人应用场景,确立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应用场景案例。
四是推进本土高校嵌入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综合服务体系。建议统筹申报国家级机器人创新平台时,不仅依托季华实验室等高端机构力量,还应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高校纳入其中,增强国家级创新主体根植性。同时,加大对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支持,建立产业综合服务网络。
五是注重聚才集智,构建人才引培用高效机制。调整和优化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引进机器人产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同时,为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中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现代学徒制形式,培养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实施工业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定期选拔技能人才到国外交流培培训。
推动第三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佛山经济稳进提质“新引擎”
九三学社佛山市委会发言人彭建波就佛山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其经济不匹配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佛山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在2021年全国万亿城市排名17,前16名均高出佛山尽近20个百分点,与佛山经济总量接近的无锡市,第三产业GDP比佛山高近10个百分点;佛山五区第三产业空间,发展的不均衡,禅城第三产业占其GDP达到了高明的三倍之多;佛山周边城市服务业被分流等。
对此,他建议完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如专项税收优惠、用地计划指标倾斜、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增加发展新动能,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提升两个幸福产业,改善生活品质;“内+外”齐奋力,对内加大教育投资,对外加大引进力度,通过项目合作,雇佣周边城市如澳门、香港、广州等地的服务人才资源,培育引进紧缺人才,优化人才配套措施;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第三产业经营,真正激活市场主体。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实习生 邱皓然 丘楠
摄影:实习生 戚珂嘉
编辑:孙振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勇争先,勇挑大梁!聚焦2023年佛山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