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影视产业发展,产教融合应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3-02-08 16:55

人才是电影创作和生产的根本,也是提升电影质量的核心。电影人才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养成,这是电影教育界和业界的共识。传统的师徒制虽然已经式微,但无论是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还是亚洲、欧洲乃至好莱坞,更高质量的电影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在具体项目的创作生产实践中得以完成的。


一个人有正常的智商与动手能力,跟从一个正规的剧组,对电影制作的了解就有一半了。可以说,另外的一半是我们一生都不能穷尽的。跟组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鉴于电影制作成本昂贵,高校不可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电影工业水准的实践机会,产教融合成为电影人才最重要的培养模式。


本文提出一些电影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与同仁探讨求教。

3.甘小二.jpg

导演、华南师范大学电影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本科高校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小二

1

产教融合:就业问题与人才接轨

2008年,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谈到“无高校不影像”,这么多的影像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吃什么?1993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之后,电影产业下行,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电影逆市上扬,电影产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同时,我们也从文字时代、图像时代进入到一个影像时代,互联网对视频的需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但现实中,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根本的原因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难以接轨产业需求。影视企业一般需要花费一到两年的时间,将一个毕业生“再教育”为一个合用的人才。

所以,提升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角度,将这个过程缩短和提前,就是产教融合的意义。

2

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

编、导、表、摄、录、美、制片,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电影摄制组的人员构成。编导与其他岗位的比例,在一个小型剧组中可能1:10,中型剧组通常1:50-1:100,大型剧组1:200甚至更高。

但大量的高校影像相关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都趋于培养编导。那大量的电影专业人才从哪里来?在编导之外的所有岗位中,有哪些是适合高校来培养的?哪些是适合高职高专培养的?哪些是高校包括高职高专不适合培养的?

举个例子,笔者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的支持下,主持了《广东电影工业调查》。在2022届研究生马雪珂负责的“广东电影灯光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可能出现几个灯光师,但高校包括高职高专是不适合培养灯光师傅的。原因很简单,灯光师傅随手锁定一个旋钮,学生都要使用扳手才能打开。要将一盏大镝灯移动几米重新架设完毕,两个学生可能需要花费20分钟才能做到,根本不能应对现场各种情况和要求。

3

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看菜吃饭”,影像包括电影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只能根据既有师资的专业背景进行调整,即可能“因人设课”。高校正在立场明确地对此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外聘教师。而公立高校往往因为课时费过低,难以聘请相关的专业教师。

笔者所在的华师美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通过十余年的努力争取,终于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一门《电影制片管理》课程,32课时,聘请业界制片人来授课。

2005年,张铁林组建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现暨南大学珠江电影学院),引进的第一个电影专业教师,是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硕士毕业生。他们甚至在购置摄影及周边器材设备之前,先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修建一间高水准的录音棚,这种情况在全国所有影像艺术教育的院校是唯一的。多数院校的影像专业迄今都没有教授或者懂影像录音的师资,随着博士学位成为高校教师引进的基本门槛,录音老师将更加稀缺,视听语言顿时减损一半,这是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的极大缺陷。

不仅广东高校,全国高校影像专业的师资都非常受限。比如动画专业,生源基本来自美术高考,师资队伍中可能没有剧作老师,绝大多数都没有表演老师。要知道,动画的角色是没有演技的,这是对于动画片导演和主创最大的考验,如果教学内容方面对此不予重视,甚至连一门表演课都没有,实为误人子弟。

4

教师的任务与学生培养目标

中国高校专业教师多数为“教学与科研并重型”,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和课堂教学占据了他们的主要精力,他们的努力重点是学校的“科研GDP”,这牵涉到专业存亡、职称晋升,自己都无暇创作,学生创作更在其次。

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是“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新近更强调职业教育。科研与创作事实上可以说是两种思维方式,长期养成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很难指导学生用创作型思维来开展教学实践,包括拍摄作业和更正式的电影项目创作。

所以,电影人才培养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需要教育界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专业的评价体系做出根本的调整。

5

教学管理与专业规律

高校都有教学督导,要求师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出现在某间教室。

但电影创作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实践,如果拍摄外景,应该在室外;如果拍摄夜景,最好在夜里。负责任的老师可能陪学生剧组熬夜,而不是必须把学生大白天摁在教室里纸上谈兵。

这个过程很难执行教学大纲的某时必须在教室、某时必须在实践现场的预计。事实上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创作实践,老师必须付出远远超乎课时数的劳动量和强度。这时要求老师做出解释,或者对老师进行惩罚,不公平在其次,关键是无法实现培养创作人才的目标。

6

实习期与剧组周期

以普通高校的影像相关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教学计划有看上去非常严格的安排,实习时间通常被限定在大四的某几周内,这几周学生被允许离开校园进行社会实习。

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机遇进入电影摄制组,但有机遇的学生则往往因为时间与剧组周期不吻合而错过。如果一个学生只给剧组一个月的时间,剧组甚至很难为他安排哪怕是一个部门助理的岗位,因为他不能跟全程,要么中途介入不了解情况,要么中途退出还需要交接工作。这非常尴尬,某些情况下带实习生成为了剧组的负担,而不是一个可以贡献智慧与劳动的成员。

学生参与剧组更多的可能是在假期。

7

安全的压力

安全第一,这当然是学校必须考虑的。学生进入摄制组的机会比较少,往往需要指导教师的推荐。虽然正规的剧组会为实习成员购买意外保险,但若发生安全问题,教师会成为罪魁祸首,学校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和学校往往在安全问题上因噎废食,大量减少了学生跟组或参与相关实践的机会,这一定程度上也阻隔了产教融合的实际实施。

以上是在长期的、具体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遇到和观察到的、很现实的问题。无论是否可以马上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值得提出来,希望促进相关的改革与改良,相关问题的任何一点进步对于我们的电影人才培养都是重要的。

撰文_甘小二(导演、华南师范大学电影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本科高校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辑:郑若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有影力——大湾区影企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