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家纪馥君:不怕输,喜欢的事情用玩的心态专心做下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3-05-05 10:01

广州首个AI策展“边界造灵”上,纪馥君特意穿了一套AI感十足的金属银短套装,原本的飘飘长发也变成了机器人惯用的利落齐刘海短发,科技感反差感十足。“我是百变的。”作为本土的青年花艺风尚师、装置艺术家,纪馥君一直致力让自然野趣走入生活,“我一直在跨界的路上,当代女性也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会有反差感,也更敏锐。在这个新时代下,我们还可能做得更好。”

微信图片_20230426153104.jpg

1

一直在跨界

广州首个AI策展《边界造灵》在广州塔下在·艺术馆展出。这场全新的艺术活动最大亮点在于全程由AI(人工智能)主导策划,集合多维度试听艺术表演,由青年艺术家联合举办,展览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视频和数字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件作品都通过AI算法进行创作,呼应现代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交融。“这是一场与AI的对话,也是一场‘爱’的历程。”纪馥君说。

微信图片_20230426153101.jpg

展览开幕式上,广东工艺美术协会装置艺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装委会”)正式授牌成立,纪馥君任装委会主任。“成立‘装委会’是希望可以通过平台,能够聚集到更多各地互动艺术、科技艺术等领域的艺术家,让装置艺术这份新锐行业能够在广州乃至全国,甚至在国外,都有一定的地位,让更多人知道或了解我们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其实是很有魄力、很硬核的。”纪馥君对南都记者表示。

小.jpg

这次AI展是纪馥君的又一次跨界尝试——装置与灯光影像,互动艺术和动画相结合。“以前我们是2D的,现在变3D,接下来我觉得会有更多与人互动式结合再产生的作品。”布展期间,纪馥君戴着手套,爬爬梯,钉墙,手把手制作装置。“快枪手Kiki,好彪悍。”艺术家黄思祈如此评价她。她还有一个视频专题“Kiki下工地”,和大家分享日常制作大型装置空间的施工现场。画图、上胶、粘贴等等,都由她独自完成,“我就是个女汉子,施工现场就是一个人上刀山下火海。”

2

装置艺术的魅力

纪馥君1991年出生,身上有潮汕人特有的“敢拼敢闯不怕输”的性格。从小爱花,是个“花痴”,又追求极致和完美。

花艺是她的艺术入口。在她看来,花艺不仅仅只有“花”,更有“艺”。除了必须掌握的花植知识、搭配技巧、制作技术外,还需要广泛摄入八大艺术门派的知识,“看花不仅是看花的外表,插花不仅是将花材机械式地组合,而是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放进去。”为了把花艺研究透彻,她专门去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游学,师从国际架构之父GREGOR与德国工商会IHK莱茵州指定评审考官PETRA KONRAD,也曾获法国圣埃蒂安双年展指定奖项——爱马仕HERMES橱窗设计金奖。

微信图片_20230426153050.jpg

2018年法国艺术管理硕士回国后,纪馥君开始专注花植装置艺术的钻研,并成立了在苒工作室。“让自然野趣走入生活”,花、植物、金属、塑料……各种材质成为她手里表达的利器。她想用东方的手法将自然的野趣带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微信图片_20230426153108.jpg

中国传统的竹子,对纪馥君有独特的“诱惑力”。“竹,是典型的东方意象。竹编艺术的美在于能屈能伸的生命息流。刚韧苍劲的植物美学,有一种经久不衰、内外一统的包容力。”纪馥君让这种具有地域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再次焕发生机。

800x534_644b9ba7b6860.jpg

2022年7月,纪馥君的个展“竹造·新序”2022艺术竹编现代展开启。她首次尝试竹艺与建筑融合的装置表达手法。基于新中式概念,她创作了一系列有机雕塑的形式,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空间交叠、相融、递进,从最原始的材料特性出发,进行平面到立体的延伸,兼具实用与美学、人文与自然的思考。仍然盘绕在“在·艺术馆”外的大型户外竹艺装置,正是纪馥君的竹艺代表作品,造型新颖、色彩亮丽,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空间碰撞出火花。

微信图片_20230426153057.jpg

占据720㎡的大型公共装置“虎悦花香”也出自纪馥君之手。她尝试以两个视角呈现该作品:从高空俯视,看到的是一只由花组成的充满野性的虎;从地面平视,看到的是一只憨态可掬的虎。使用了一万根竹篾制作而成的作品“竹浪”,以蜿蜒辗转之姿环绕在“小蛮腰”周围,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的产物。落地云台花园的“凤虎灵韵”则以中华典型的传统意象凤与虎构成,赤色的凤凰极具东方韵味,在尾部缀以手作竹编的海浪,绘以猛虎纹路,姿态华美,充满了美好的寓意。

做一个大的装置艺术经常需要两到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经常能看到烈日下,纪馥君一身轻装戴着帽子在“工地忙碌”。这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动手能力却很强,从竹编到钉墙,通通亲自动手。费心费时费力,但纪馥君从不觉累,“不仅我们这个品类,工艺品也很费时。艺术对于创新意识的要求比较高,还需要利用传统手艺结合当代艺术去碰撞出更多年轻人愿意接触的作品,这个比较‘烧脑’,但它很好玩。当你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扎在里面,每天通宵都不觉得累。”

3

不怕输的力量

“灵感对我而言是最难的。”纪馥君的灵感基于多看书,多看世界,多接触不同的人文、历史。把感受和体验变成内心的元素,再转化成一个又一个灵感与作品呈现。“一个作品最难的就是创新。创新需要灵感,也需要耐心,这是做艺术会痛苦和‘烧脑’的部分。”她习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看书旅游看世界也是常态,“必须不断去学习、吸收、转化,才能保持创作灵感。旅游路上会遇到很多,遇到自己,遇到众生。”

不是在动手做装置,就是在构思新作品的路上。艺术工作已成为纪馥君生活的一部分。从“花艺”到“竹艺”,从大型艺术装置到AI,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重新出发。“我喜欢追求独立,喜欢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喜欢探索,也爱自由。”在她看来,艺术家这个身份完美契合了她的性格爱好与追求。

纪馥君喜欢和别人分享水能不能过沙漠的原理,“水要过沙漠,必须把自己打散变成水蒸气,升华成雨才能过沙漠。而那时它的辐射已不仅仅沙漠,还有绿洲和森林。不管人生还是创业,这个道理都影响了我的做事方式。”

你是一位独立女性吗?“我是。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是时代慢慢发展下来的‘产物’,也是我的性格使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当代女性也可以去做很多的事情。”纪馥君总在追求更好的下一次,“我没有最满意的作品,我不太在意过去的成功,也不担忧未来的烦扰。我更看重当下,做好当下每一件事。我从不怕输,就是往前走。”

纪馥君还有更大的梦想:让更多人认识、读懂装置艺术,也让装置艺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如今装置艺术家们的作品完成展示后,通常会放回仓库一直躺着,纪馥君觉得可惜,“想把它们放到一个大自然的艺术空间里,好的作品都放进去,未来希望能变成一个装置艺术博物馆,这是我退休后的梦想。”

南都×纪馥君

“勇敢果断地去做决定,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爱情”

南都:你如何看新时代下的新青年?

纪馥君: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勇于探索自己。我前几天才接到好几个学校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来看展。他们说,搜了公共艺术的装置展,全广东省都好少。除了画展,他们还想看艺术装置展。这就是一个趋势,境外的学校,从小就会培养孩子如何学习美学。通过看艺术展、通过社交礼仪去教小朋友的感性素质,我觉得是一种进步。

南都:我们曾发起“寻找新时代的‘红头巾’”活动,通过本土新创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等女性题材作品,寻找我们身边的女性榜样力量。作为90后新锐艺术家,你如何看待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又如何追求自我价值?

纪馥君:很多人会给我贴上一个标签:“90后、独立、创业女性”。我没有太在意,反而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是时代慢慢发展下来的产物,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女性有一定的地位,当代女性能够去做很多事情。像我现在做艺术,从“花艺”跨行做“竹编”,这都是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做自然环保,艺术、人文与城市、科技之间联系的项目,它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过程。作为一名女性,有时候反而大家更支持女性去做这个事情,会有反差感,也更敏锐。在这个新时代下,其实我们会更被支持,所以我们可能还会做得更好。

微信图片_20230427105320.jpg

南都:你想传递自己的什么品质给其他女性?

纪馥君:勇敢。勇敢果断地去做任何决定,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爱情,都不要害怕自己会输。去做、去感受,在感受的过程中锻炼自己。

南都:好像艺术家们都不会太忌惮什么。

纪馥君:对的,因为不怕输。(笑)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炼的过程,用玩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你会遇到不一样的风景。

采写:南都记者 林经武

图片:受访者提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寻找新时代的“红头巾”

编辑:林帆,刘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寻找新时代的“红头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