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我们终于来了。”
5月22日,第三十三个全国助残日期间,长城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参与“圆梦长城”助残行动的残障人士中,有来自北京,双目失明却想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用鼻子和耳朵去“看”世界的助盲跑成员何亚君;来自青川,不断钻研电商创业技能的网商王裕箱;有高德无障碍导航发起人郭百岭;有中国版“刀锋战士”、活动的主持人蔡璐……
这次活动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发起,中国公益研究院、北京延庆区残联、夏虹公益促进中心、萌太奇公益等公益组织支持,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举办了“圆梦长城”助残公益行动,14位全国残障人士代表在“人人3小时”平台招募的志愿者帮扶下,一起登上长城。
14位全国残障人士代表在志愿者帮扶下登上长城。
发起
老龙头,是长城的起点,也是罗东升的起点。
1986年,在山海关的老龙头,一位拄着双拐的青年仰视着巍峨的城墙。幼年他因罹患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双腿致残,攀登长城、触摸长城似乎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
“你想要爬长城吗?”他渴望的眼神让身旁的路人注意到了他,在得到他的肯定回答后,几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扶着拄拐的他登上了山海关长城。
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罗东升激动得留下了眼泪。回忆起那个瞬间,他说,“看到宏伟的长城,宽广的大海,心情没法形容,只记得当时的激动与泪水。”
“山海关长城就像入海蛟龙的龙头,是长城的起点。也希望能成为残友们人生的起点。”2015年,罗东升在秦皇岛山海关长城发起了圆梦活动,至今他已经坚持了7年,帮助了1500多人登上了山海关长城。
长城也让很多闭门不出的残障友人走出了房门,走出了封闭的心门。提到圆梦长城活动对残障人士的改变,内向的他变得滔滔不绝。罗东升说,“2018年,有个小伙子叫马柏辰,他原来不太愿意走出家门,在参加登长城活动后,他走出家门,开始立志锻炼。如今,他在全运会收获了三枚金牌。当时,他拿金牌后就立即跟我们报喜,真把我们激动坏了。现在,他已开始备战残奥会。”
“我不仅希望能帮他们圆好汉梦,也希望他们能从精神上彻底地站起来,陆续走出家门,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罗东升说。
据他介绍,圆梦长城不仅让残障人士打开了心门,还让不少人找到了另一半。“接下来,我们预计9月份举行一场圆梦长城集体婚礼,帮他们圆一个长城、大海、沙滩的婚纱梦。”
罗东升在八达岭长城。
筹备
这次圆梦的背后还有一个100天的约定。
去年12月,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和北京盲人按摩师、助跑团创始人何亚君,定下了一个一起跑步的约定。时隔100多天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促成了这一圆梦长城之约。
为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此次助残行动中,夏虹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魔豆妈妈代表夏虹一周之前,在阿里公益的“人人3小时”互联网公益平台发布了这次公益行动,整个志愿者招募过程非常火热,“33名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志愿者应邀而来。”夏虹说,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年轻,有活力,而且都有爱心。
她也希望通过这种互联网公益活动让大学生群体更加深入了解残障群体的需求,倡导他们多关注残障人士群体。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博士生郭文婷,是活动志愿者之一。看到招募后,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这是我第一次登长城,也是我第一次与残障群体接触。之前只在网上看过残障人士保障措施,这次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了,希望未来能更多参与到助残的活动中来。”
志愿者抬起轮椅,帮助残障人士跨过障碍物。
圆梦
“长城,我们来了!”
在长城烽火台下,这群特殊的游客留下了他们曾来过的宣告。初登长城让阮成十分激动,以至于下山后,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接受采访时,他沙哑的嗓子也暴露了他雀跃的心情。“我之前来过北京四次,但长城陡峭的台阶让我打了退堂鼓。如果是我一个人,肯定没办法克服这样巨大的困难。”
在参加这次活动前,郭百岭离长城距离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3月份,他乘车途经八达岭长城山脚,仰视巍峨的城墙。那时的他从未想过与轮椅相伴的自己,有一天也能登上长城俯瞰山河。
而这次活动,也给了他一个圆梦的机会。在开始前,郭百岭曾有些疑虑,“这么陡,我能上去吗?”志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只要你愿意上,愿意挑战,我们会尽力帮你实现。”
从八达岭长城入口进入,有一段修缮完好的无障碍通道,这条无障碍通道全长180米,从北城墙的望京广场一直延伸到东平台的豁口处,下肢不便的游客从八达岭长城入口处可以直接到达。这段路程十分顺畅,部分参加活动的嘉宾无需志愿者推行,便手推轮椅,自己滑行向长城前行。
但若要再向前一个阶段,崎岖的山路、陡峭的石梯、凸起的障碍则对下肢障碍人士带来了挑战。随着不断向上攀爬,与他想象不同的是,长城的坡度也越来越陡。“我们爬到一个非常陡的长坡,有很多级台阶,虽然有志愿者的帮助,但想要将轮椅抬上去还是太过吃力了,便没有挑战。”如果没有这次圆梦长城的活动,他们很难有机会相聚于长城烽火台。
爬上长城后,站在长城上俯视着壮观、层峦叠嶂的群山,郭百岭说,“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圆梦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王玮 发自北京
拍摄:主办方供图
编辑:梁建忠